6月17日-18日晚19:30,广东粤剧院二团开班戏粤剧《四大名著·选粹》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上演,演出粹选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四大名著之典折,一众青年演员用青年视角演绎一台古名著新粤剧。
分剧本整理、修改冯敏仪介绍,这是广东粤剧院优化改革后,新二团的一次集中亮相,新二团的定位,是“青春”、“奋进”和“创新”,“在面对“四大名著”的创排中,我们更多的是重读经典、继承经典、再现经典、重塑经典,从中体现名著与我们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在本次的整理与修改中,分别从“四大名著”中提取了以下题眼:《红楼梦·宝黛初见》主要聚焦在宝黛的“情”;《三国演义·长坂坡》凸显赵云的“义”;《水浒传·李逵探母》关注的是李逵的“孝”;而《西游记·盘丝洞》讲的是孙悟空的“智”。
《红楼梦·宝黛初见》
导演:莫 非
选取自陈冠卿先生的粤剧剧本《情僧偷到潇湘馆》中“宝黛初见”一折。
“我们”于言来唱叹间入戏,情抒曲奏里演剧。那宝黛初见,虽未曾谋面已似曾相识,隐喻着这一趟红尘十丈的历尽,原只为偿前世的未竟,刻来生的印记。嗟叹红楼一梦,大观园草木荣枯,万花尽如莲之开蘼…
剧未央,“我们”情生缘始戏里戏外,一念起,人生真意,尽如戏!
主《三国演义·长坂坡》
导演:文观堃
《长坂坡》是京剧传统剧目,讲的是刘备自新野撤走,在长坂坡被曹操夤夜率兵追及,与所属部队及家眷失散;赵云舍生忘死,单枪匹马四处找寻主眷,终于万马军中保得刘备幼子阿斗,突出重围的故事。
本次编排重点在赵云身上,从寻找主眷、张飞误解、遇见糜夫人、单骑救主四方面,围绕赵云的“侠肝义胆、骁勇善战”进行适当铺排,保证剧情精炼和完整的情况下,保留传统的表演方式去演绎和讲述故事,突出一个孤胆英雄的形象,富有现代意味并融汇古典气息。
《水浒传·李逵探母》
导演:涂雨铮
贾平凹先生的有一篇文章《写给母亲》,是在他母亲去世三周年所写,里面所传达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和无奈,启发了本次对《李逵探母》的一次改编和创作。
在传统剧本的基础上,在李逵背上母亲上山以后,采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用插叙、倒叙等叙事方式,设置了悬念,对情节进行重新地解构和处理:“母亲死了”是一个事实,但“母亲活着”是李逵内心接受的事实——他不相信自己母亲的死。所以背母亲上山,完全是他跟一件衣服虚拟的表演,最终传达“尽孝要趁早”的思想主题。
《西游记·盘丝洞》
导演:文观堃
关于《西游记》中“盘丝洞”的故事,京剧、豫剧、晋剧、绍剧、粤剧等多个剧种已经有很经典的编排,珠玉在前。
通过提炼,把篇幅比较大的《盘丝洞》进行浓缩,在短短二十几分钟内,突出孙悟空的“百折不挠、智勇双全”——化身小妖女混入洞穴、化身唐僧与蜘蛛精洞主周旋,拔毫毛化作猴子兵迎敌、与众妖大战等,在智斗过程中,把神话剧的奇幻、新颖和惊奇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呈现一场有戏、有趣、有绝活的《西游记·盘丝洞》。
在尾声的“出戏”中,主演们一个一个走向舞台中央,介绍自己、表达感想。有人为了练好动作技巧,让自己有绝活,已经坚持了13年;而有人,用了12年的时间,从舞台的边缘走到了舞台中间。入戏出戏,都是他们追逐梦想中不断向前的身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正如导演莫非所言,“从名著至粤剧,从文学至文本,从生活至舞台,从技艺至美学,全方位表达我们粤剧人在传承中创新的一种不懈践行与理想追寻。”
南都记者 李春花 通讯员 林楷虹
图:薛才焕
视频:广东粤剧院
编辑:李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