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大院大所大装置”集聚广州南沙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2-06-20 23:22

日前,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支持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位列《南沙方案》提出的五大任务之首。《南沙方案》指出,南沙要从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发力。其中对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政策,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聚集。

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到规划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一批大院大所大装置正在进驻并集聚于此。

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推动科研要素流通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区域内形成了先行先试、锐意进取、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资金及其他要素。

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选址,就落在了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南沙。该校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该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在法人和财务两方面互相独立,两校平等。

借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机遇,南沙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发源地的作用,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周边布局建设粤港澳双创产业园等项目,推动政、产、学、研综合开发。此外,南沙区内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给了港澳人才发挥自身实力的舞台,推动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

pic_1171408

6月1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建设现场。南都拍客 付海燕 摄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效果图2.png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效果图。

“从2016年开始,就有很多港澳学生来到南沙实习。”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透露,一直以来,广东医谷与香港大学、香港科学园都有密切合作,对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园区也有相应的专项扶持政策。

可惜在此之前,粤港澳三地科技要素流通存在一定阻碍。此次《南沙方案》特别提出,要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鼓励相关科研设备进口,允许港澳科研机构因科研、测试、认证检查所需的产品和样品免于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

“目前一些医疗器械、药品要在内地拿到注册证,需要先经临床试验,即便非常成熟的产品,也需要较长周期才能使用。”谢嘉生说,随着《南沙方案》的出台,科研进口有望更加顺畅。

“我们希望能够运运用好政策的优势,孵化出自己的前沿技术。通过技术转化出来的产品不光能帮助中国的病人,也可以走向世界。”广州辑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魏东表示,港澳市场可以为公司未来治疗地中海贫血的医疗产品出海提供独特的机会。

重大科创平台集聚南沙,投入150亿元支持企业和人才发展

南都记者注意到,除了推动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以外,《南沙方案》还提出,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数字产业以及科技兴海产业;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等任务。

在位于南沙的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项目的施工现场,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正在建设当中。

其中,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核心园区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2年内完成竣工验收;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由中科院南海所建设,为可燃冰开采的全过程提供长期观测和实时预警等技术支撑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已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中长期规划,配套科研综合楼已完成主体结构及二次结构砌筑,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由中科院力学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共同建设的高超声速风洞以及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建设的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均在优化调整建设方案,已完成场地平整工程,场地具备主体施工条件。

微信图片_20220620123232.jpg

潜龙三号模型图。

不过,基础科研只有与产业应用相结合,形成全产业链,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据介绍,南沙以“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全链条发展,自2017年发布了“1+1+10+N”产业政策以来,南沙已累计投入超150亿元支持企业和人才发展,加快推动构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南沙区科技局总工程师朱罡介绍,在此背景之下,目前南沙区已集聚了超620家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企业,兆科眼科、云从科技等一批科创企业成功上市,广东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中科宇航落地南沙,而广州市元宇宙创新联盟也在今年3月于南沙成立。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摄影:南都记者 张驰

编辑:王美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南沙方案》发布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