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广州中考化学考试结束。今年的化学试题出现了不少传统文化元素,“三星堆”“马王堆”“文房四宝”成为考试题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纳入到试题情景中,还借用了晚唐诗句鉴赏古代窑炉技艺.....
化学试题难度如何?在考试结束后,广州市有关教学研究专家对化学试题进行了深度解析。
考生心声
“今年化学没有考推断题,感觉还是有一点难的,对物理比较有信心。”走出广东实验中学考点的李同学从容地告诉记者,接下来会全力准备明天的考试。
另一位台同学也向记者透露:“今年化学计算题也比较少,和平时模拟的难度差不多,还是挺有信心的。”
早早考完在外等候朋友的张同学表示:“物理考得还行,但化学计算的数值比较大,感觉稍微有点难”。
“化学卷上是有诗句,我还觉得意外,不过我怕写不完,就没认真读完。”铁一中考点一考生表示,有的试题很文雅,但因为毕竟不是考语文,自己就自动过滤了。
记者在广东实验中学的考场外了解到,大部分考生都对今年化学和物理的试卷比较有把握,没有出现出其不意的难题,整体比较有信心。
专家表示,今年的化学试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考查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的双重定位,实现考试育人和学科育人的双重功能。试题精选情境素材,立足学科基础内容,不断深化能力考查,着力体现学科大概念的渗透,较好地发挥出引导教学的作用。试题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一、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
试题从我国古代工艺技术成果和当代科技成就中挖掘素材,让学生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同时感受国家科技进步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
如试题以“三星堆”“马王堆”等重大考古发现和“文房四宝”为题材,展现了我国古代在金属冶炼、手工业制造方面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又如试题情境选用源自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铷原子钟国产化的故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使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诸多方面不再受西方国家的压制,向学生传递我国科技工作者们奋发图强、不畏艰辛的精神品质。
又如试题从中国空间站“氧再生系统”取材,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科技的迅速崛起,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二、渗透美育、劳育以及绿色发展理念
试题借助中华文化瑰宝传达文学之美、工艺之美、劳动之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宣扬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资源循环利用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方面的巨大贡献,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如试题引用晚唐诗人陆龟蒙描绘青瓷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结合一些生动的图片, 展开对陶瓷制作、使用的探究,引导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视角分析鉴赏古代窑炉及其技艺的精妙,品读中华民族人文与科技交相辉映的璀璨历史。
试题用“能源结构图”表达了我国加快清洁能源开发的进程;试题介绍了“绿色冬奥”,以及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特色,不仅凸显我国新能源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也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筑减排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大意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试题围绕“三废”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创设试题情境,渗透了浓厚的环保理念。
三、注重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考查
试题注重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解决真实化学问题,从而实现化学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如试题凸显广州元素,取材广州北部水厂最先进的第三代净水工艺——超滤膜处理技术,该水厂是亚洲最大规模的单一膜处理车间和国内最大规模的超滤膜水厂,本题考查学生将物质分离方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将空间站中如何循环利用人体排出的水和二氧化碳,用分子模型图呈现,情境陌生且极具时代感,考查学生运用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水平。
试题通过创设真实的实验探究情境,考查学生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基于学科认知模型进行方案设计的能力,以及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深度思维。有试题呈现了兴趣小组课外研究项目的真实案例和数据,考查学生多因素对比实验的设计水平,全卷最后一问更是采用了全开放形式,在评价与反思中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专家表示,2022年中考化学试题在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生态建设等真实的化学情境中,传递正面价值导向,促进学生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将化学用于生活,适度增强开放性,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为民族复兴和人类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统筹:尹来 梁艳燕
采写:梁艳燕 叶斯茗 孙小鹏 程小妹 游曼妮
摄影: 孙小鹏
实习生:郑纬浩 谭书涵 谭家怡 曾晓茵 谭炯昭
编辑:程小妹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中考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