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事件不断的症结在于托育机构专业性不足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2-06-21 07:11

近日,江苏启东某托育机构虐童的视频被爆出。视频里,一名学生双手被绑在门上,另一名学生被捆绑躺在床上,两个学生哇哇大哭,疑似老师的女子在一旁拍视频,一边拍,一边笑。该事件的进展是警方已控制犯罪嫌疑人倪某欣、沈某迪、沈某林,并依法刑事拘留,涉事机构也第一时间发布了“道歉声明”,并提出赔偿的建议。

事实上,这种教职员工违反师德、歧视学生或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近些年频频发生,这说明类似事件有其滋生的结构性土壤。

托育机构里的孩子年龄介于2-5岁,老师多是幼师毕业的年轻教师或其他非专业人员,当个别孩子不听话,个别孩子的情绪管理出现问题,以至于影响到其他孩子时,老师便以“坏孩子”为由对其进行打、骂等处罚,从而出现上面的“以暴制暴”情形。

问题是,孩子的“此暴”非老师的“彼暴”,性质截然不同。孩子尖叫或哭闹,其实是表达身体或心理不舒服,或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心情,没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这种哭闹式的“暴”是无助的表达。可见,孩子的“暴”本质上非“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老师的“暴”才是真正的“暴”,大人对赤手空拳的孩子使用各种肉眼可见的体罚,或是通过瞪眼、罚站、不给进食等对孩子进行各种冷暴力,是无能的表现。面对孩子的情绪突然失控,大人没有能力处理,一点都不了解儿童心理学,根本没有掌握儿童情绪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只好诉诸暴力。

除了无能,还反映出涉事老师的无情。拍摄视频的老师在取笑,他们不仅没有基本的同情心,反而是一副“打得好,罚得好,谁让你们不听话”的得意心态。这样的师德,实在令人唏嘘,让人发颤。

既然是频发事件,就需要追问其背后的结构性根源。于广大家长而言,很多人忙于工作与生计,没有条件或时间陪伴孩子,便付钱给托育机构,后者全权负责孩子的安全,然后就心安理得地“忙工作”“忙事业”。问题是,2-5岁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没有发育成熟,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与情绪控制能力,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在场的高质量陪伴。过早地送去早教中心或托育机构,明显有悖于孩子的成长规律。

于早教中心或托育机构而言,他们的运作逻辑是商业行为,家长交钱,相关机构负责上午8点到下午5点期间孩子的所有事情。家长更多只在乎上午8点及下午5点这两个节点的安全,至于这期间孩子的安全、教育与习得,被严重忽略。机构利用家长的这种心理与心态,就肆意妄为起来。

要解决托育行业的这些问题,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法律与法规,出台更严厉的惩处措施,营造安全的儿童成长与发展环境,将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儿童友好型社会真正落到实处。对于早教中心、幼儿园等机构的从业者,建议更多招聘有孩子的教师及高学历人才,道理很简单——有孩子的妈妈们一定比刚毕业的女孩子更懂孩子,教育心智不健全不成熟的幼儿、走进并温暖他们的内心是最难的事,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甚至高过大学教师也不为过。 □姚华松(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编辑:张子庆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