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明确报告财产令、限制消费令、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网络协助执行机制、罚款、拘留等措施。这意味着惩戒“老赖”等将有专门立法保障,保障胜诉权益及时兑现。
南都记者从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官网获悉,广州中院公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执行惩戒曝光数据:16377人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32501人次被限制高消费、25人次被限制出境……
数据显示,全市新增失信被执行人的人次同比上涨55.73%,限制高消费人次同比上涨24.90%。具体到广州各区,其中天河法院公示的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的数据位居全市第一,分别为5912、6594人次。
天河法院公示失信名单人次最多
失信企业主要涉及四类行业
早在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提到要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失信被执行人,是指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俗称“老赖”。
从广州市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广州公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6377人次,同比增幅为55.73%;其中天河法院公示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为5912人次,排名全市第一,同比增幅为49.18%。南都记者从广州中院了解到2022年第一季度全市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企业为3088家,主要涉及房地产、物业、教育、餐饮等行业。
从同比变动情况来看,在广州中院、广州互联网法院以及11家区级法院中,广州中院公示的失信被执行人数量增速最快,同比上涨1443.40%。
在限制高消费方面,第一季度全市共有32501人次被限制高消费,同比上涨24.90%。其中天河法院依然以6594人次排名首位,而同比变动方面,广州互联网法院增速最快,同比上涨344.43%。
在案件执行过程中,若被执行人拒绝履行法定义务,除了限制高消费及列入失信名单外,还可能被限制出境、拘留、罚款等,情节严重的,还可追究刑事责任。南都记者了解到,第一季度广州共有25人次被限制出境,11人被拘留,此外有5个案件相关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限制出境作为执行措施的一种,其目的亦在于督促被执行人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李轩法官告诉南都记者,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措施。也就是说在民事执行中,申请人如果提交申请和证据证明被执行人经常出境或有随时出境可能的,且被执行人确实不履行债务或其他义务,则人民法院有可能对被执行人采取限制出境措施。
运用自诉手段
追究“老赖”拒执刑责
执行案件终结后,对拒不履行义务的“老赖”就没辙了?非也。法院的生效判决绝不是一纸空文,要是拒不履行,不仅会被限制高消费,上“失信名单”,还可能会面临刑事责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刑事自诉成了关键的救济手段之一。
201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实施以来,拒执罪刑事自诉案件的审理数量随之增加,部分“老赖”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有效缓解了执行难的困扰。
2018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自诉案件受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为拒执罪自诉这条途径明确了方向。即申请执行人向公安机关控告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公安机关不予接受控告材料或者在接受控告材料后60日内不予书面答复,申请执行人有证据证明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行为侵犯了其人身、财产权利,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以自诉案件立案审理。
2018年9月,天河法院宣判了广州市首宗拒执罪自诉案件。车主高某的车辆私下被转租,占有人许某拒不返还,在法院判决下来之后,许某拒绝还车。没办法之下,高某向天河法院提起对许某的刑事自诉,请求法院追究许某的刑事责任。
最后,法院认定,许某对人民法院的判决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依法应予惩处,判处许某有期徒刑六个月。
在2021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新的一批依法惩戒规避和抗拒执行的典型案例,同样有一宗典型案例是通过刑事自诉方式追究被执行人拒执罪的。
多项举措破解执行难
让“老赖”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2022年1月12日,广州市切实解决执行难暨执行联动工作联席会议在广州中院召开,会上明确提出要优化信息共享、网络查控机制,做实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工作,精准打击拒执违法犯罪行为,推进基层执行工作与网格化管理相融合。
在会上,广州市委政法委书记孙太平提到,要革新模式,借力科技,推进法院执行工作规范化、现代化。要加强执行信息化建设,提升执行规范化水平,创新拓展执行工作模式。
在破解执行难问题上,广州法院有着自己的创新做法,严惩“老赖”,逐步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格局。
为运用信息手段精准研判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广州互联网法院于2020年研发上线了“E链云镜”智能执行分析系统。该系统整合了被执行人围绕移动支付、网络购物、大额消费、网络活动轨迹、信用等级评估等动态数据,构建被执行人履行能力5级评价体系,可一键生成被执行人《个人履行能力报告》,有效破解新型财产“易隐难查”问题,该系统入选了2020年度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
此外,在2021年10月,广州中院发出了首份“拒执犯罪风险告知书”,首次以书面方式告知当事人拒不执行生效裁判文书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在收到告知书后被执行人表示同意履行判决结果。
据了解,广州中院执行局将陆续对符合拒执罪线索移交条件的案件当事人发出《涉嫌拒执犯罪线索移送立案侦查通知书》,并继续完善“拒执犯罪风险告知书”中执行风险的告知事项,从而进一步督促当事人主动履行法定义务。这一做法,体现了执行的力量以及善意,为优化执行工作方式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采写:南都记者 卢婉珊 何生廷 赵青
制图:林泳希
编辑:卢婉珊,何生廷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读数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