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形奠酒容器 乌鲁克文化(公元前3400-前3100年)阿勒颇博物馆
这只呆萌的容器出自叙利亚阿勒颇博物馆。它形似刺猬,有两个出水口,推测一个用来注入液体,一个用来倾倒液体。动物形器皿在叙利亚可追溯至公元前7千年左右,在公元前4千年下半页达到繁盛阶段,哈拉夫时期的遗址中曾出土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陶器。但动物、鸟类或人类形状的象征性陶器并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是使用于祭祀仪式。
青金石项链(公元前2000-前1600年) 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
青金石项链,历经几千年的时光,依然色泽鲜明,熠熠生辉。据悉,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2500年间,亚洲大陆的贸易路线主要是从两河流域经伊朗高原往东的路上贸易路线。这一时期,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作为装饰品被运往伊朗,并在那里进行切片、清洗、加工,随后运送到两河流域。
乌伽里特语泥版 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2000-前1600年) 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
这块藏于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的乌伽里特语泥版文书记载了人们对乌伽里特主要神灵,如雨和雷之神和大地之神,以祈求免受毒蛇和疾病的侵害。在国家图书馆的展柜里,它看起来神圣而庄严。
斯芬克斯雕件 铁器时代(公元前900-前800年) 阿勒颇博物馆
这个精致的雕件发现于叙利亚北部阿勒颇省的哈达图,主要图案为斯芬克斯。这种神兽最初源于埃及神话,传说中有三种斯芬克斯,分别为人面狮身、羊头狮身和鹰头狮身。这个雕件上刻画的是两只羊头狮身的斯芬克斯,二者缅甸,中间是一株神圣的植物。
釉陶碗 阿拔斯王朝时期(公元750年-1258年) 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
这只翠蓝色的釉陶碗似乎在模仿天空的颜色,十分美丽。专家发现其陶坯的改良可能是模仿中国制瓷技术的结果。陶瓷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据悉,在阿拔斯王朝时期,这种釉陶器皿在叙利亚北部地区大量生产。
展厅现场
以上来自两河流域的珍罕文物,目前正在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中展出。该展览也得到了叙利亚驻华使馆的大力支持。
展览开幕式于6月24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熊远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三等秘书法迪·沃苏夫,北京众创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易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由熊远明、谭平和法迪·沃苏夫共同为展览剪彩。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览共分为“曙光”“变革”“争霸”“融合”“对话”五个单元,横跨叙利亚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及希腊、罗马和伊斯兰时代,描绘了长达50万年的文化图景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展览汇聚了来自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等9家叙利亚博物馆和3家国内博物馆的196件/组精美文物,包括来自叙利亚的祭拜者雕像、亚述壁画、青金石项链,以及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刻花纹石碑、敦煌研究院的叙利亚文《圣经·诗篇》复制品等,以展示中叙两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展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友谊。
窗户里的女人 铁器时代(公元前900-前800年) 阿勒颇博物馆
壁画 铁器时代(公元前1200-前539年)阿勒颇博物馆
为促进中叙人文交流,助力两国友好发展,满足中国观众多元的观展需求,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策划了叙利亚古代文物主题展览来华巡展。“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是该展来华巡展的第三站。此前,“‘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于2021年8月4日至11月7日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文明的万花筒——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于2021年12月30日至2022年5月8日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系列巡展为中叙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文化交往注入了新活力和新内容,为促进中叙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人文交流平台,也让中国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亚洲文化地缘相近、文化相亲,和而不同、和谐共存的特质,为助力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人文基础。
展览于6月2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展期至2022年10月8日。
南都记者、摄影: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