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著名对联有哪些?白云山的名联在哪里?这些名联背后有什么有趣的故事?7月9日下午2点半,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诗社副社长龚伯洪上线文史广州系列讲座,开讲广州的著名对联及其影响。
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诗社副社长龚伯洪上线文史广州系列讲座,开讲广州的著名对联及其影响。
越秀山镇海楼三大名联
龚伯洪首先介绍位于广州传统中轴线,越秀山镇海楼的三大名联。第一对是明末清初陈恭尹写的: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这副对联是他写的律诗《九日登镇海楼》里的两句。“九日”就是重阳节。整首诗是这样的:清尊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将开菊蕊黄如酒,欲到松风响似泉。白首重阳唯有笑,未堪怀古问山川。传诵最多的就是中间这段: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第二副对联是民国时期胡汉民写的:五岭南来,珠海最宜明月夜;层楼晚望,白云仍是汉时秋。第三首是最有名的、气魄最壮的,就是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写的对联。上联是,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下联是,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这副对联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彭玉麟当时做到兵部尚书时写的,一个说法是彭玉麟的手下李棣华写的。
白云山的那些名联故事
龚伯洪接着讲述白云山的名联。在天南第一峰的《云岩联》非常有名:云开世外三千界,岩倚天南第一峰。但这副联是谁作的?没有记载。双溪寺有副五宝泉联:寻梅共访双溪寺,缀茗共煎五宝泉。这是民国著名画家何侠写的。
另外,白云山著名的郑仙岩有一副对联,是清代叶梦龙写的,“鹤留仙迹著,岩古润云新”。另外,能仁寺牌坊的对联也很著名,上联是:虽知各有姻缘,试问心哪个甘居人后。下联是:喜得臻斯境界,再努力何愁不到佛前。这是激励他人前进的一副对联。
白云山上还有很多名人留下的对联,比如云泉山馆,有清代著名的诗人张维屏写的对联:云外重泉,山中旧馆。当时云泉山馆有个三贤祠,用来祭祀苏轼、崔与之、黄佐三位先贤的。另外,有藏书家孔广陶的一副对联:两朝名世留芳躅,一代风骚合瓣香。
当代名家在白云山也留下了不少对联。这些名家有不少人既是对联家,也是诗人。当时经常一起玩的有梁俨然、余藻华、关振东、商承祚、张采庵、关山月等。记录下来的对联有很多,这里举几个例子,关振东的《挹云亭联》:纵目南天,看广厦高台云蒸霞蔚(上联);骋怀百粤,想名贤胜迹古往今来(下联)。梁俨然《麓湖聚芳园联》:聚会各抒鸿鹄志,芳游同咏鹿鸣诗。山庄旅舍有董必武的对联:绿树多生意,白云无尽时。起碑林有关山月的对联:景状入诗兼入画,行藏由兴不由身。张采庵的云岩联:千载细流蒲涧水,一同闲访郑仙岩。
陶陶居开业征对联
龚伯洪接着介绍广州饮食名店的名联。民国时期,最有名的陶陶居征联,来自三水的吴以俭得了一等奖,当时震动整个广州,乃至广东。他的联上联是: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善作座中宾主。称赞了老板和顾客。下联是:陶侃惜分,大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这副联有典故又有意思。他上联讲到陶潜,讲到易牙。易牙是著名的厨师。下联陶侃是著名的官员,陶潜也是著名的人物,下联大禹识光阴。
龚伯洪介绍,广州市的著名茶楼、饮食店的名联有很多。比如,妙奇香的对联,上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下联:劳力苦,劳心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莲香楼的对联,上联:莲味清香,镇日评茶天不暑;下联:香风遥递,谁家炊饼月方圆。
惠如楼也有对联,上联:惠己惠人素持公道;下联:如亲如故长暖客情。这副对联也有典故,惠如楼当时准备大装修,发现仓库里有一个上联:惠己惠人素持公道。但没有下联。当时主持店务的人有眼光,和粤广信息报打交道,在报纸上刊登了上联,征求下联。上联“惠己惠人”的“惠”字是藏头格、合顶格。征联,下联就是“如”。让“惠如”镶嵌在上下联里。很多人来应征,经过几个月在惠如楼装修完成之前,经过评议,得了下联“如亲如故长暖客情”。这副联就是这样来的,但是现在惠如楼已经倒闭,不知道什么时候再重开。
除了妙奇香、惠如楼、莲香楼,很多饮食名店都有对联。
不合声韵的大佛寺名联
对联是否一定要平仄对仗?龚伯洪举出大佛寺的名联为例。这副对联上联:大道有岸;下联:佛法无边。龚伯洪认为对联虽然有它的规定,上下联平仄对仗,讲究对仗,讲究词句的声韵。但是有些不合声韵的也会流传。“大道有岸”的“道”和“岸”,本来按平仄,“道”这里应该是平声,“大道有岸”的“道”是仄声,但不妨碍这副对联成为名联流传至今。
龚伯洪还提到六榕寺门口的名联: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这副名联是谁写的呢?现在依旧是个谜。这一副对联记载了六榕寺和两位古代名人的关系。“一塔有碑留博士”写的是六榕寺的塔,舍利塔的碑记是唐初名士王渤写的,所以说“一塔有碑留博士”,这个“博士”是歌颂王渤的。“六榕无树记东坡”指苏东坡来的时候看见六棵榕树就留下了“六榕”两个字。
龚伯洪介绍六榕寺名联。
光孝寺也有名联,最有名的是明代憨山禅师写的,“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祇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记载了光孝寺的历史。
龚伯洪最后总结说,对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除了要知道它的用字词的技巧,认识它的规则,还应该发挥对联的教育意义。
想了解更多关于本讲座的内容,点击下面的链接可完整观看。
https://m.mp.oeeee.com/live/5574_92d281f43273afde.html
“文史广州”名家讲座系列活动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广州图书馆举办,该系列讲座旨在厚植城市人文情怀,让广大市民“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采写:南都记者 卫志凌 通讯员 颜戴丽 郑爽
编辑:卫志凌,杨景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文史广州”系列名家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