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几代学人的渊博与风雅,刘跃进深情讲述《从师记》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07-01 21:21

“韩愈《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杜甫《戏为六绝句》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在我过去四十多年的求学经历中,老师们的影响既广且深。他们不仅传道、授业、解惑,那种坚忍不拔的人格魅力和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在回忆性散文集《从师记》的结尾,刘跃进这样写道。

过去几年,刘跃进写了若干纪念前辈业绩的文章,评述了范文澜、梅兰芳、潘天寿、郑振铎、姜亮夫、钱锺书、逯钦立、孙犁、柳青、曹道衡、樊骏、沈玉成、邓绍基等人的贡献。这些文章,多已收录到其论文集《走向通融——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回归中的超越——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跂予望之》中。过去一年,疫情肆虐,刘跃进困居家中,又撰写了若干新篇。它们和几篇从前不曾收入文集的文章共同结集为《从师记》,作为对知青生活、求学经历及前辈学者的追忆和纪念。

image002.jpg

6月27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了《从师记》新书发布会。发布会上,嘉宾们就《从师记》所涉及的读书、从师、成长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与热烈的对话。

《从师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跃进撰写的回忆性散文集,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推出。本书记述的是一位七七级大学生在时代浪潮中勤奋读书、不断从师问学的成长历程。特殊时期的文学梦想,黄湖农场的“干校”生活,1977年12月的高考经历,南开大学、杭州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求学与工作岁月,在作者笔下一一展开,感情充沛,引发读者深深的共鸣。作者追忆与叶嘉莹、罗宗强、姜亮夫、曹道衡、傅璇琮、魏隐儒等良师益友长期交往的点点滴滴,彰扬俞平伯、王伯祥、吴世昌、吴晓铃等前辈学者的为人风范和学术业绩,定格了几代学人的渊博与风雅,字里行间充盈着浓郁的感念之情。

image003.jpg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深情回顾了与刘跃进先生的个人交往,认为这部书内容丰厚,涉及面广,各个层次的人阅读都会有所收获,尤其是书中先生们孜孜以求、奉献学术的精神,别具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他希望这部书能成为广大读者反复阅读的枕边书,表示自己会把《从师记》作为案头清供,随时阅读。

image004.jpg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认为本书写得真实、鲜活、亲切,容易引起共情,触发思考,进而深受教益。他发现,这些老师们不但勤勤恳恳地“授业”,而且兢兢业业地“传道”,而刘跃进先生自觉地继承了老师们的优良传统,从而体悟到:所谓“从师”,不仅仅是学习老师的“业”,更重要的是继承老师的“道”、传承老师的“道”。只有这样不断地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江河才能永远澎湃于中华大地之上。

image005.jpg

新书发布会现场 左起:葛云波、傅谨、康震、刘跃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安平秋感动于作者对教导、帮助过他的老师的感恩之心,而且对每一位老师的教导、帮助都有具体细致的记述,笔端透着真诚、深厚的感恩之情。他认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真正纯粹的人,一个可交的朋友。最后总结道,《从师记》是一部既有为人处事、铸造品行,又有学术发展、人脉渊源的好书。

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傅谨作为刘跃进先生同时代人、杭州大学研究生校友,追忆了自己的高考经历,认为考上大学是他人生特别重要的改变。阅读《从师记》,他感触最深的地方是,有名师指点,知道怎么选好书,知道怎么读好书,成长的路径就会短一些、快一些。老师有各种各样的,有一些是严厉的,有一些是比较温暖的,但是对于学术的严格、严谨,每个好老师都是一样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回顾了自己的高考经历以及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导,并分享了阅读《从师记》的三点感受:一是非常感动,感动于作者在书中所流露出的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二是非常感慨,感慨一位学术名家成长的历程,既要有很多硬实力的储备(比如读多少书),也要有软实力的储备(比如道德的、情感的力量);三是非常感佩,作者很有心,始终把别人给他的每一份恩情、恩德都记在心上。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认为刘跃进先生转益多师,触摸到了中国学术研究的不同流派、不同传统。本书记录的就是刘跃进先生在文脉中断的年月里如何通过学习来衔接不同的学术文脉的过程,读后倍感亲切。此外,他高度评价本书在文章学上的意义,认为本书的写法延续了传统治学里的文章之道,刘跃进先生在摸索一条属于自己这代学者的词章之路。

image009.jpg

新书分享会现场 左起:葛云波、梁鸿鹰、孙明君、安德明、刘跃进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作为刘跃进先生南开大学校友,分享了阅读《从师记》的三点认识:一是认为《从师记》里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核,虽然没想好叫什么,但有一种谦和的态度在里面;二是作者善于捕捉与人交往的细节,使他的文字具有温度;三是作者写文章跟他的学问背景、教养有关,有很强的把写史和学问结合起来的追求。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明君作为刘跃进先生清华大学同事,回顾了刘老师在清华大学上课时盛况空前的情景,高度评价了刘老师的上课艺术。他认为,《从师记》中所记述的清华,自国学院时期开始,几代学人对于国学非常热爱,都在弘扬国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精神薪火相传。刘老师在清华工作期间,深度参与文科在中断以后重新复建的过程,而且在复建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明作为刘跃进先生文学研究所同事,认为刘老师身上鲜明地体现了“谦虚的、刻苦的、实事求是的”文学所传统。在《从师记》中,能看到他对老师们的深情厚谊。这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是早期勤学好问的少年,还是现在已经功成名就的资深学者,在跃进先生的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对老师的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心其实是支撑一个人走向更辉煌成就的最重要的品质。

image013.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

本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坦陈写作本书的初衷,是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感念之情。本书是纪实性的散文体裁,是学者撰写的散文,有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指向,使命就是记录好自己经历的时代。最后,他强调,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这个时代,每一个人应该用哪怕微小的努力回馈这个时代,回馈我们的社会,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老师给我们的哺育。

主持人葛云波最后总结:第一,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读书·从师·成长”,目的是个人的成长,个人成长之后才能反哺社会,反哺我们这个民族。第二,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会有许多坎坷,有刘老师《从师记》这样的好书给我们以启迪和指引,我们的读书、工作、成长就会相对容易一些。第三,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读了《从师记》,受到更多的启发,使我们遇到更多的良师益友,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美满。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