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谢湘南 近日,“文脉传薪——2022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行,此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划,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主办,并获得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此次共有131位艺术家的131幅作品参展,通过“征稿评选+特邀艺术家”的模式吸引了更多年轻艺术家参展。
探索“中国油画”的语言建构,形成了学术精进的态势
自2015年举办第一届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今年已经是“文脉传薪”的第七届。在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持续举办“文脉传薪——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并在各地巡回展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国家政府层面的关注支持。画家们积极响应并认真创研的艺术精品,百川汇流成“写意油画”的连绵图景。这些作品以饱满的艺术探索热情、丰富的语言形式交织成蓬勃的时代文化生机,让人可期中国油画不断精进的前景。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许多油画家走向广阔的中国大地,投身自然与生活的怀抱,表现山河之美与新时代的生活气象,在油画语言的研究中注重融汇中国艺术传统,探索“中国油画”的语言建构,形成了学术精进的态势。在全球文化交汇和交融的情境中,中国油画需要不断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写意精神”的当代体现便是中国油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这个课题尚待更多的油画家投以研究实践,它的阶段性成果也将有助于广大公众认识“写意油画”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貌,在“美育”的意义上增加审美经验和文化感受。
“写意油画”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湘波在展览前言中表示,“写意”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在中国绘画里面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为代表的油画家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写意油画”的学术命题,让历经百余年的中国油画民族化探索之路迈向自我构建的融合发展之路。从上世纪20年代留法归来的林风眠所倡导的“中西融合”,到1960年代以罗工柳为代表的留苏艺术家提出的“油画民族化”,再从本世纪初到新时代以来,中国油画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一方面脚踏中华大地,面向新时代丰富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努力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视觉方法论上汲取营养,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活的时代感、现实感,由此形成了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丰富成果。
陈湘波表示,写意油画正是在自身民族文化的立场上,通过油画材料等媒介的运用,以中国写意审美为内核,注入中国艺术精神与气魄,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气派的中国油画,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历经七载,画家们在写意油画之路上深耕探索,给中国美术带来的可能性也在不断更新,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长王辉说:“对西学取之精华,取之中用,把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共性的、科学的艺术系统进行吸收融合,为已服务,并在中国文化系统和内质精神基面上吸收融合,创造出新,这是具有文化立场的理性之举,也是“文脉传薪”最不能丢失的灵魂。”关山月美术馆艺术总监文祯非认为:“这些作品里面有好多共性,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第一就是关于写的概念,中国人叫写,可能西方人讲表现。作品是按照年龄排序的,本身想体现出来,每一代人对于中国写意油画的理解,一代比一代人写的更厉害,就是更有热情和冲动,在画面上体现出来。”
编辑: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