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校长朱志东作客“家校社共育公益直播系列活动“直播间,与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杜兰一起在线畅谈如何培养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等家长关心的热点教育话题。朱志东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出真正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塑造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力、自我驱动力、独立思辨力以及社交共情力是关键。
自我认知力:敞开试错挖掘“我是谁”
朱志东认为,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帮助他认识自我,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越大。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为此创造条件,他认为帮助孩子实现自我认知,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拓宽接触面”,可以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事情,敞开去“试错”,同时,还可以让孩子通过接触互联网和大量阅读去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二是“识别边界”,了解孩子擅长的是不是他热爱的,热爱的又是不是他擅长的。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男生在篮球场上拼命地打球,他最希望自己成为篮球巨星,但实际可能很遗憾,他的身高就决定了他可能很难去做到这一点”,朱志东说,在探索过程中识别出自己的能力边界非常重要。在朱志东看来,自我认知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而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能够一直不断地走下去,最后在这条路上成就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和难得的事。
女儿读小学时的一个暑假,杜兰为她报了钢琴、芭蕾、围棋等8个兴趣班。杜兰说:“我以为她会学不过来,但她什么都愿意学,而且学得挺好,这些‘枯燥’的学习就是综合素质训练。我希望为孩子打开很多扇窗户,让她看得见外面的世界,找到自己的爱好,长大了才不会遗憾。”
自我驱动力:既要塑造优秀品质也要培养良好习惯
朱志东认为,在培养孩子自驱力的过程中,优秀品质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关键。
“在孩子小学或更早阶段,不在于真的要他学到多少知识,或者超前学了多少课程,或者上了多少个补习班,而是要让他在这个阶段里养成一些很重要的品质,比如坚持。”朱志东举例,给孩子选两项体育运动,一是父母选择的、认为对孩子很有好处的,二是孩子自己选的,父母和孩子达成共识后,就一定要坚持下来。
培养自驱力的另一个关键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良好的习惯胜过孩子实际上去学了多少东西。”朱志东表示,比如孩子每天回家后,要在一定时间内把自己该做完的事都先做完,再去做其他事情。当孩子遇到困惑,要敢于去跟父母、老师、同学交流,这些都是好的习惯。
热爱和坚持,将引领我们到达山巅,看到最美的风景,而一路上,“吃苦”必不可少。从事了20多年国际教育的朱志东说,国外倡导的“快乐教育”,并不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不吃苦。“快乐教育”说的是让孩子们乐于接受学习的挑战,过程辛苦但心情愉快,最终追求到卓越的结果。
“世界上有一种幸福叫做艰难的幸福,是通过艰辛的努力获得一种深刻的满足感,它往往和艰辛连在一起,吃更多的苦,会获得更大的自由。”杜兰说,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禁欲能力、自控能力、坚持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辨力:培养阅读习惯是最好的“早教”
后真相时代,“情绪”不断挑战“真相”,在喧嚣的互联网环境下,独立思考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杜兰认为,“培养孩子独立的思辨能力,是每个疼爱孩子的父母最应该做的早期教育。”
朱志东则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辨能力,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学校而言,可以通过对话题和学科知识的讨论,来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挑战。他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培养阅读习惯来不断提高孩子的独立思辨能力。
朱志东说,思辨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是个长期过程。家庭教育应该培养孩子从小热爱阅读的习惯,先读自己喜欢的,再不断拓宽范围,让孩子在不同书籍、不同作者、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中去深挖,慢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朱志东给出了他的建议:第一,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讲睡前故事;第二,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父母要帮助他进行分级阅读;第三,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一起讨论;第四,写读书笔记;第五,老师或家长要适时地引导孩子读一些看似晦涩实质有益的书。
杜兰建议,在阅读这件事上,家长要鼓励孩子做难而正确的事,越早让孩子读书越好。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在阅读中反思,并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拆掉电视柜墙换成书柜,经常带孩子逛图书馆和书店,和孩子一起读书和讨论。
社交共情力:锻造情商拓宽人生边界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丹尼尔戈尔曼说“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即人们俗话说的“情商”,一定程度决定了人生的宽度和深度。
在朱志东看来,自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孩子开展一段关系的能力、结束一段关系的能力、在不同人生阶段和不同的人建立关系的能力,都是长大后成为“社会人”的刚需。而社交能力的培养源于家庭,因为孩子最开始是在家里看到家长是如何社交的。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具备合理表达意见、包容不同观点、与他人合作和维持稳定关系的社交能力。”杜兰认为,同理心、沟通协调文化和习俗的理解能力、以及容忍妥协能力是社交能力教育的重点。
采写:南都记者 叶斯茗 实习生 郑纬浩
编辑:叶斯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