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考分数普涨,“卷”还是“不卷”?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2-07-10 13:44
中考1.jpg

7月9日下午,广州“双减”后首个中考成绩单提前发布!结果正如外界所料,分数普涨,计分科目平均分相比去年涨了6分,达到576分;各梯度分数线涨了20分,第一梯度控制分数线为710分。不少人直呼:太卷了!面对今年“双减”的背景下,中考是无疑是“试金石”,但也给不少人出了一道选择题:风向标变了,“卷”还是“不卷”?

纵向比较,中考平均分呈逐年上涨趋势

中考结束了,不少学生都直呼今年的中考题不难。从难度来看,是符合教育部门定下的中考整体难度下降,禁止中考超纲超难题出现。中考的难度下降有可能是大势所趋,跟目前出台的一系列减负政策是一致的。中小学的“减负”喊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是没有减下来,跟中考的考试难度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同时,从2020年开始,广州的小升初实行“公民同招,民办摇号”后,这也意味着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都不允许掐尖。

升学方式的改革加上“双减”政策的实施,从目前政策走向看,中考难度下降是大势所趋。

从历年纵向比较来看,中考平均分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从2017年至今,有些年份是小幅上涨,有些年份是大幅上涨。虽然有个别年份可能有所回落,但整体是呈现一个逐年上涨的态势。2017年—2022年,广州中考平均分分别为549.17、542.91、555、574、570分和576分。

对比近七年高分生人数,以700分以上为例,2015年—2022年分别是13562、11889、11281、7152、5922、9832、8029、17721人,高分生大体呈V趋势,前面几年高分生均在万人以上,中间几年陡降几千人,今年猛增至17721人。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变化呢?主要有三个因素。一个是考生的水平,一个是试卷题目的难易,第三个就是阅卷标准的松紧。每一届考生的总体水平应该相差不会太大,后面两因素的影响权重更大些。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敏生在2022年中考成绩发布会上表示,根据教育部关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入学考试两考合一”“兼顾毕业和升学”相关要求,广州市中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坚持以学定考、提质增效,采取基础题难度适当、中高难度题区分适度的策略,确保“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

重视校内补刚需减少考验学校教学效能

中考难度降低也并不意味中考的竞争不大了,只是利好的人群发生了变化而已,毕竟中考的录取率还是摆在那里。

面对中考分数普涨,不少人有疑问,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中考的区分度如何体现?

在分数普涨状态下,考试不再单纯是能力的考查,更关乎熟练度和准确度,学生对校外补的刚需会有一定的下降,而校内基础的扎实,效率的提升,则对老师教学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从长远来看,中考的命题趋势会让高中名校传统意义上的“掐尖”有所改变,毕竟选出来的部分学生不是靠“啃“难题脱颖而出,学生层次不明显,能力不一,相对来说,各校的生源会比较平均,对于将来高中名校的格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考的简单只是把竞争推迟 能力提升才能终生受益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式的长跑。起步阶段领先,不代表最终一定能获胜。换个角度思考,中考的简单并不影响高考的选拔,无非是把竞争推迟了而已。

与其短期追求高分,不如扎扎实实地培养学兴趣,培养学的坚持力。与其让孩子“卷”九年,不如先把基础筑牢打稳,关键时刻再来“卷”一“卷“,把试题规律彻底弄清楚了,做更高效的复,也为时未晚。

每个人不仅仅要面对中考,还要面对高考,乃至未来还要面对更长远的人生。分数不完全代表能力,考试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能力绝对不会欺骗你,唯有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编辑:梁艳燕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中考聚焦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