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母亲”身份进行严肃的社会学探讨,另一个游走在自然当中,专注于阳光、雨雪、湿度、植被与生命之关联等议题。7月10日,美国华裔艺术家张怡(Patty Chang)个展“我们都是母亲”和中国艺术家童文敏个展“从南到北”在美凯龙艺术中心隆重启幕。其中,“我们都是母亲”是张怡在中国的首次机构个展;“从南到北”则展示了童文敏最新的系列作品。
双个展由美凯龙艺术中心首席策展顾问富源策划,通过呈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代际的两位女性艺术家的个案,试图深入探讨当代表演实践的美学和生命维度。
张怡:关于母亲以及母亲们的境遇
早在1990年代中期,张怡便于纽约替代性艺术现场脱颖而出,以极富挑战的行为表演和录像作品身份、亲情、死亡等问题进行探讨。
在早期作品《鳗鱼》中,张怡将一条鳗鱼放在自己紧绷衬衫当中,16分钟的视频呈现了她十分痛苦但又介于狂喜的状态。张怡的作品就是这样,让人紧张、不适,有的时候又给人以当胸一击。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的名称取自张怡最新影像散文《我们都是母亲》(2022)。在这部作品中,艺术家反思了观察鼠海豚尸检的过程,后者是她与科学家阿列克西亚·奈伊玛尼斯和水体女性主义者、作家阿斯特利达·奈伊玛尼斯合作项目《学以善终》的一部分。科学家对鼠海豚死亡原因的检验结果将被保管于拯救动物的档案库。在线上会议中,对尸检的解释,以及抚摸海豚尸体的漫长过程是一次关于哀悼的仪式。
影像中,艺术家以记忆游戏卡的方式建立起抚摸死去的幼年鼠海豚的视觉档案,以情动的哲思书写探讨生物之间深层的情感连接。
意外的是,在后来对幼年鼠海豚的解剖中,人们发现它的胃里有母乳。这部作品从这里开始变得令人沉默。是它在被捕前刚喝了母乳吗?可是从科学上来讲,这只幼年鼠海豚已经过了哺乳期。是它在被捕以后喝过母乳吗?张怡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它在被捕的时候知道它将会死去吗?它的母亲看见了吗?它母亲知道它即将死去吗?如果它被捕前没有喝母乳,而是被捕后喝的,这意味着什么?它的母亲是不是在它被渔网缠住时给它喝母乳,为的是让它在最后的时刻消除恐惧,平静下来?
虽然这只是艺术家凭借直觉进行的猜测,但却让人联想到人类母亲用母乳哺育、安抚婴孩的举动,同时也让幼年鼠海豚喝下母乳的那神秘的一刻变得极度揪心、动人和残酷。
展览《我们都是母亲》延续了张怡极具流动性的创作实践中对关怀、创伤议题的探究。例如多频影像《奶债》(2020)探讨释放焦虑和哺乳之间的相似性。来自不同地域的表演者在泵奶的同时,朗读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恐惧,映射着更大范畴的不安全感。
展厅现场
谈到这个作品,张怡说:“我请求参与的女性一边朗读其他参与者的恐惧清单,一边泵取乳汁。当我向这些女性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我对于很多人能够完全理解项目的前提感到惊讶。——恐惧、母乳以及对两者的解脱这三者的关系,都在系统中建立起来,也同时令人难以忍受。”
展厅现场
展览由此追溯艺术家此前的行为表演,如《在爱里》(2001)中艺术家与父母看似长久亲吻的禁忌探索,《Que Sera Sera/祈祷》(2013-2017)中记录父亲离去和儿子的出生,和《沮丧(母乳》(2017)系列照片中中对日常废弃的母乳的记录也映射寻找缩减的水体的过程。
在连接图像和文字、身体与意志等不同物质媒介的深层关系中,张怡揭示了个体与集体共享的失去,以便我们可以重新思考愈合的过程。
富源说:“张怡的工作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把身体作为平衡不同权力的观看视角或者场域。从她早期的作品《鳗鱼》到最近的新作,希望大家可以从展览了解这位被写入行为艺术史的艺术家所做的非凡工作。”
童文敏:人与自然的关系很重又很轻
“春天快到了,农民会把杂草都烧掉,用机器来粗翻一遍土地,然后越翻越细,再耙水道、引水、播种。粗翻的土地,很大块的体量、粗粝的质感,非常吸引我。”童文敏说。
去年年底,童文敏到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勐海县曼召村的一个朋友家里去晒“植物纹身”。因为天气原因,原计划十几天,却一下待了两个多月。她闲时在周边徘徊,有所触动,开启了“从南到北”的系列行为创作。
童文敏,《拂过》(静帧),单频影像(彩色,有声),2分50秒,2022。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在富于诗意的影像作品《拂过》中,童文敏和一棵七八米高的香樟树一起倒挂在起重机的吊杆上,从左至右缓缓地拂过田野。远方是绵延山峦,袅袅烟火。整个画面广袤、空灵、缓慢。
人对土地所做的事,往往是耕种和收割,是力与改造。童文敏却发出了另一种行为,轻盈、无功利,有点漫不经心,表达性和情绪化。她告诉南都记者,这里的人们靠山吃山,整个村子是做纸的,大家也会种茶来卖。他们的经济来源包括食物,很多都是大自然直接给予。另一方面,假如有人砍掉了亲手种下长了几十年的树,也觉得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人跟自然的关系是很重,但又是很轻的。我想表现那种很重又很轻的感觉。”
倒挂在起重机上的时候,童文敏仿佛成了树的一部分,一条伸向天空的根系。她谈到自己的特殊官感:“整个世界是颠倒的,特别美,而且视野特别开阔,就是地、天和交界处的山峦。后来我就不看了,闭着眼睛听树枝划过土地的沙沙声。”
她的身体也是这件作品里引人注目的一部分。童文敏在此前对城市废墟的考察中,关注到野生植物的生存韧性,并开始收集生长于不同地域的植物。在西双版纳,她通过漫长的日晒过程将这些植物纹印于自己的全身,仪式性地赋予身体以植物的灵性。
“提前一年收集的植物,压成标本,再选了一些小一点的跟着身体的结构进行设计。茶山的紫外线特别强,每天在太阳光底下躺五个小时,正面晒了再晒背面。”童文敏告诉南都记者。过了大半年,她身上的植物纹样依然清晰可见,但轮廓边缘已渐模糊,“它转印到了我的身上,和我一起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它会消失,我又会回到曾经的自己。”
在美凯龙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从南到北”是童文敏新近开启并持续进行中的同名行为表演项目的首次呈现。作为中国年轻一代行为表演艺术家,童文敏的创作常常聚焦于外部环境与个体感知的交叉地带,通过看似背反逻辑的行为,激发微妙且具启发性的行动及其视觉诗意。通过时常简化的或具规律性的动作,在语义丰富的情境中提示身体与行动的寓言性品格。
童文敏,《告诉她》(静帧),单频影像(彩色,有声),7分11秒,2022。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童文敏,《天黑以后》(静帧),单频影像(彩色,有声),9分48秒,2022。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展览中的六组影像作品记录了艺术家印晒有植物纹路的身体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曼召村向北开启的一系列行为表演。在《拂过》里童文敏倒挂在颠倒的大树拂过土地;在《告诉她》里,她伫立在种满植物的沙堆顶端,用手部动作传达情绪,随着铲车铲走沙土,身体也慢慢滑落;在《天黑以后》里,童文敏夜晚爬到山里的树枝上,或倒挂,或斜倚,或躺卧,成为树的有血有肉的一部分,很超自然,很魔性;在《绞杀》里,她与另一名女子赤膊相斗,模仿的是热带雨林中十分常见又触目惊心的榕树绞杀现象;《温度》的场域已经转移到了下雪的北方,仿佛某种仪式一般,童文敏又与一群人在火堆前感受温度原地旋转……
“我对空气的湿度、阳光、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植被、不同地区的人文感兴趣……那种很抽象的东西其实非常具体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谈及“从南到北”项目的缘起,童文敏告诉南都记者。
在做前一个废墟项目的时候,她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在同一个地方收集杂草。“可能今天灰蒙蒙的,明天又是一片阳光,它会影响你的心情、感情,甚至影响你的抉择。它会支配一个故事的发生、改变。”气候、阳光、雨水、温度,这些东西无处不在,可考察它的微妙的差异却需要很大的时间跨度和地理跨度。“所以我必须从南到北,经历好几年,每个地方会不一样。”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在这些作品里,穿越在地理和四季里的艺术家的身体既是图像也是媒介,占据了出神与在场之间的临界空间,在朴素神秘的层面中寻找意义。
表演实践的过程也是与人接触的过程。在行为表演实施和拍摄的过程中,童文敏请了许多当地的村民帮忙:砍树、修剪树枝、堆土堆、挖土……而那些偶然路过的人也只是静静地观看和等待。“他们没有艺术背景,有点不知道我在干嘛,只是直感到你在做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于是对我非常地尊重。”童文敏说。
展期至10月10日。
南都记者、摄影: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