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热评|张雯闻:传统与现代相遇,看湾区农业跨越发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2-07-18 17:12
大湾区智库2.jpg

【开篇语】


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智库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智库研究机构和媒体深度融合,南方都市报聚焦大湾区智库资源聚合、智库观点传播、智库品牌塑造等核心目标,构建具有国际舆论引导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大湾区智库媒体传播矩阵。

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丰富的高端智库资源。为此,南都特设“湾区热评”专栏,就粤港澳大湾区主题宣传和舆论引导话题,向智库专家以约稿、专访的形式,在南都专栏及新媒体账号发出权威声音、引导舆论走向。

撰文

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民建会员 张雯闻

张雯闻(1).jpg

提及粤港澳大湾区,浮现在眼前的是什么呢?是屹立广州珠江新城的小蛮腰?是深圳前海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还是遍布东莞,乃至湾区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工场?都市圈、现代化、川流不息的人群,永不停歇的公路就成为世界对湾区的“刻板印象”。

不为人知的是,某种意义上,湾区也是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策源地。在这里,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方式、现代化的农业销售方式焕发新生。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碰撞,从农业的转型发展开始,这两股力量的激荡、融合,重构,从而形成建基于国家传统之上的一股向前发展的动量。


湾区有农业!

作为农业大学的社科类科研人员,曾跟随学校植保等专业的教师一起去往学校的增城宁西基地参观,一路说说笑笑,被他们各种农业知识的同事,我也笑着感慨,奇奇怪怪的知识增加了。跟他们闲聊才知道,湾区有农业,而且规模还不小。以广州为例,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广东一省的蔬菜大城,在广东省全年出产得3855.73万吨蔬菜中,广州蔬菜占到10%以上,相当于每买10棵菜,就有一棵是广州出产。

蔬菜是这样,水果也不遑多让。每年荔枝出产季,增城、东莞总要火出圈。增城挂绿一果难求;而制造业重镇的东莞荔枝,更是以产量奇高的古树而闻名,谢岗荔枝王存世已超170年,最高产时单株竟然能上3000斤。深圳南山的糯米糍,更是走过路过不可错过美味。同事给我科普,湾区古树不但要出产,更要承担育种的重任。从基层到科研机构,有着一套完善的荔枝古树发现与保护机制,一旦有新树出现,便会经由基层农业部门上报,取种,再送抵相应的科研部门。每到荔枝季,我校的荔枝龙眼研究中心总是大摆水果长龙,科研人员的一大任务是吃,各种各样的荔枝都要品尝;但连核带皮都要留下来,毕竟育种需要,不可带出。


湾区农业不一样!

湾区农业有规模,有产量;但跟传统比起来,湾区的农业又非常的与众不同。第一个大不同,是湾区农业的科技含量。有一年和同事一起去增城农场参观,刚好是一个气雾栽培的农场。各种奇奇怪怪的器皿惊呆了我,难以想象农业是这样。细细一问才知道,这里的水果蔬菜是喷洒气雾种植的,这种无土栽培方式,能更好地解决无土栽培技术中根系的水气矛盾,也更易于自动化控制和立体栽培,提高温室空间的利用率。这个故事,只是湾区农业科技含量的缩影。科学的育种、无人的农场都是依赖于湾区高度聚集的研发场景和上下游配套生产机制得以快速发展,并从湾区扩散至四面八方。

第二个大不同,是湾区农业的市场力量。广东的农产品也许不是湾区出产,但湾区的农产品能够走出广东,形成品牌,这其中必须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力量。2021年的某一时间段,翻开手机的朋友圈,突然被徐闻菠萝刷屏,一系列关于徐闻菠萝品牌的策划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开始顺着徐闻菠萝去寻找菠萝背后的故事。原来借着徐闻菠萝,广东已经率先探索出了乡村振兴的“12221”方案,也就是建设“1”个农产品大数据平台,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而大数据平台、采购与产区经济人、策划采购商培养的重镇,并不是粤东西北,而是湾区。在带动广东区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湾区成为农业领域软实力的体现,也成为中国农业得以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湾区农业新发展!

初到广东生活的人,大概会觉得奇怪。这种奇怪,与新旧有关,游走在湾区的街市,会觉得这里有着先进的城,却也有着守旧的人。最初,我觉得这是一种拧巴和别扭。但作为“新移民”,随着我在广州生活的时间日渐增长,越发能体会到这种硬件上的先进和思想上的“守旧”,更准确应该称之为“务实”所推动的社会发展的力量。年初读史景迁先生写《追寻现代中国》,察觉很多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总有岭南力量。自清以降,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是中国对外的门户与窗口,但在频繁通商与国外交流的过程中,湾区并未全盘西化,反而走向了中华文明的纵深处,让上下五千年的力量得到新的发展。这一点在湾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这个最为传统的行业中,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型农民们,总是坚守着中华民族的耕读传统,去汲取现代科学的养分;农业种植、养殖是现代科技的,农业的管理、农产品的推广却是建基于中国底层文化的,丝丝入扣、情意绵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的新可能,始于农耕,不至于农耕,是属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体中国人的崛起之路。

策划:尹来 游曼妮

统筹:孙小鹏

撰文:张雯闻

编辑:孙小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大湾区智库专题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孙小鹏7223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