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尽头是考编?县城加入抢人大战未来会有更多人回流吗?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2-07-22 17:20

县城引才正走向高峰。

近期以来,各地县城重金招揽人才的消息吸引外界关注,从人才扎堆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开启抢人大战,这一次,引进人才的主角轮到了县城。

今年5月,中办、国办重磅发文,要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这也意味着县城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有学者预判,这将进一步推动人才涌入县城。

个体的流动在此时似乎迎来一种历史性的时刻,回溯过去十余年,县城从常规性引才到如今主动出招招纳更多优质人才,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多种因素叠加尤其受“考公热”的影响,回到县城,拥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近年来越发成为毕业生们的优先选择。

回望县城的引才路,过去的人才引进对县城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要如何看待此轮县城的引才潮,未来县城又是否会赢得发展先机吸引更多人才回流?

近日,南都记者专访两位长期从事县域研究的学者,请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和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乔元波,共同就上述问题开展探讨,以期探寻一些答案。

专家.jpg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左)、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乔元波。受访者供图

县城凭啥引才

宇宙的尽头是考编,敢招也招得来

南都:近年来,大量的县城都在引进人才,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吕德文:县城引才近几年看起来红红火火,但人才引进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地方政府出于对干部队伍结构、地方经济发展人才缺口的考虑,由地方组织部门统筹出台系列支持措施,引进符合县城发展的人才,这是一项常规工作。

只是现在与过去相比,地方引才的数量增多,统筹力度更强,近年国家提倡乡村振兴,政府也会多考虑根据这个目标去引才,当政府组织部门介入将人才引进纳入统一计划管理,地方党委和地方财政势必会有更多的支持。

乔元波:县城引进大量人才,一方面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县域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人才在就业方面选择的多样性。与之前人才单一流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现在有不少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才开始向家乡回流,增加了县域人才的存量和吸引力,而人力资本的发挥需要有人才的集聚,县域积累的人才越多,人才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南都:一个突出现象是县城引才大多是招纳体制内人才,同时也有大量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县城体制内工作,原因何在?

吕德文:需要招纳技术人才的县城一定是产业发达的县城,但是在中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样的县城仍然非常少见,所以我们看到大多数县城引才,主要招募的是公共服务型人才,也就是招募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这是与县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

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现在地方党委和组织部门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近十年来,我们的公共服务、行政管理风格发生了变化,强调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特别是在税费改革以前,过去公务系统和事业单位超编的现象突出,现在大量的人员退休腾出编制,县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城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也为引才提供了条件。

现在大家调侃说“宇宙的尽头是考编”,县城体制内的工作对于年轻人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以前大家觉得编制好像没有那么重要,现在年轻人都觉得体制内的工作待遇不错,工作也稳定,去县城还能享受人才补贴和优惠政策,而对于大部分去县城的人才而言,他们在一线城市的竞争力可能不足,现在人才供应非常充足,尤其是本地大学生非常多,所以县城引才中很大一部分是招募本地大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生活,选择县城尤其是回到自己家乡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在调研中也发现,现在县城的工作、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年轻人到了县城觉得很“乡土”,很落后;现在县城体制内的工作和城市体制内的工作其实并无太大区别,很多都是坐办公室,不像以前需要融入乡土社会做群众工作,这对于年轻人是很难的,融入的难度降低了。随着县城建设逐渐完善,县城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社会,它确实成了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生活要素、生活方式,县城都基本具备,年轻人也更能适应县城的生活,所以现在县城引才,是敢招,也招得来。

乔元波:人才之所以选择县城,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与在大城市生活相比,在县城的生活成本要低,能够获得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二是除了进入体制内的人员之外,工作的自由度和积极性可能要更高一些,很多地方在引进人才时就给予的较高的自由度和支持力度,使得年轻人才能够更快开展自己的事业。

毋庸讳言,很多人才在选择工作时偏好体制内工作的稳定性,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不是那么快速的情况下。因此县域在引进人才时也以提供编制作为吸引人才的亮点之一,吸纳了大量的人才。这既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势有关,也与近些年来贸易摩擦、疫情影响而导致的企业发展困难,难以吸纳更多的人才有关,当企业能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政府又在广招人才的情况下,大量人才涌入体制内是必然的。

pic_221083

宋博在草莓青创农场的大棚里采摘草莓。现任陕西省蓝田县汤峪镇草莓产业联村党委书记的宋博,2011年来到汤峪镇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八年的时间他早已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家乡,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    新华社发

如何让人才效能最大化

引进硕士、博士对县城而言是一种人才浪费吗?

南都:从你的调研来看,哪些县城对人才吸引力更大?

吕德文: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县城发展差异是很大的,东西部的县城说是县城,往往比中西部的某个大城市还要发达,它的特殊还在于这是融入城市带的县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和中西部的县城不可同日而语,它无疑是更加吸引人才的。

可以说在引才方面,县域的区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县城意味着丰富的发展机会。其次还是产业,党政机关的引才数量总归是有限的,县城要吸引大量人才,最终还是要看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依赖当地的发达产业。但从行政逻辑来看,这样的选择也并非是绝对的,致力于仕途的年轻大学生,中西部的贫困县可能反而更具有吸引力,去偏僻的地区锻炼,他们的能力更能凸显出来,更有助于日后晋升。

乔元波:能够大量吸引人才的县城一般位于大城市或城市群周边,能够让人在较为方便地享受城市服务的同时而又没有在大城市生活过高的压力。一些具有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能够为相应的专业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具有较好的人才配套服务。县城要引进人才,一般而言,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有助于实现人才发挥作用的条件,主要是能够发挥其专业所长,尤其对于一些技术类人才,如果缺乏对应的岗位和行业,人才即使来了也很难留住;二是要有相应的服务配套,主要是相应的医疗、教育等条件,由于各地基本上都出台了相应的人才特惠政策,给予人才以各方面的优惠,相应的配套服务除了由于地区发展水平导致的差异之外并没有显著不同,因此能够给予人才发挥作用的空间在吸引人才方面就更为重要。

南都:部分县城在引才中广纳硕士、博士这些高端人才,有观点认为,引才盲目要求高学历、双一流,会导致人才资源浪费,你怎么看?

吕德文:首先我们要承认,硕士、博士的引进,一定会给当地的发展和治理带来变化。过去县域的人才主要以本地人为主,导致人才生态过于稳定,长此以往治理体系的活力不足,但近年来大量外来人才的进入,逐渐打破了当地的用人生态和权力结构,促使用人规则趋向更加公平,这几年,他们的存在客观上重塑了县域的政治生态。

高学历人才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也会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一些变化,尤其是这些高学历人才日后也将晋升,他们来到基层淬炼,只要能真正沉下去了解中国最底层的政治架构,与基层政治生态打交道,对掌握丰富的治理经验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近年来,在国家现代治理体系中更强调顶层设计和加强中央领导,在政治体制中也非常强调规范行政,那么对于中央文件精神的领悟和实践显得更为重要,高学历人才对于理论和政策的领悟力有独特的优势。过去可能在基层治理中,地方经验很重要,但是今天而言,对政策的把握是否准确,行政是否符合规范,是否能把工作通过文字、PPT展现出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治理理念和标准的变化使得地方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另一方面这些要求也更利于这些高学历人才发挥优势。

乔元波:就人才的含义而言,并不是获得了高学历就代表成为了人才,而是发挥了作用的才是人才,但是拥有高学历,表明具有成为人才的较大可能性,整体而言,人力资源水平更高一些。高水平的人才能够发挥的作用也较大,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在一般领域,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我们难以精准衡量人才水平时,以学历来衡量是一个可行的指标,虽然并不一定十分可靠。

地方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有可能某个县市没有某个研究生所研究的具体专业,但是却可能存在发挥其研究能力和创造力的地方,虽然短期来看,可能并没有发挥其专业知识,但是长期来看,高端人才的集聚会对地方发展产生良性影响,高水平的人才集聚的越多,越能发挥人才的作用。县域应考虑如何完善相应的服务配套,如何创造条件让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县域要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发现很多地方在引进人才方面都借鉴了大城市的政策,引才的同时也使得地方的服务水平整体得到了提升。

南都:县域引才后普遍问题是人才队伍稳定性不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吕德文:我可能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人才流动是正常的,如果县城真的要留住人才,也有很多治理技术上的方法,比如制定政策给予更多资源资金的倾斜,或者在招人的时候更多招纳更稳定的本地人才,再比如在人事上做一些特殊安排用好这些人才,这些都是能从治理技术上解决的问题。

我始终认为人才流动不要紧,人才来县城把它当跳板也不可怕,关键是来了之后一定要发挥他应有的优势和功能,带来他的价值,而不是来了县城不敢干,坐等着升迁;另外地方也要提前考虑人才流动的问题,是否有储备人才,能不能补位,人才梯队有没有形成,这是关键的。

乔元波:县城首先是要用好这些人才,一方面要减少对他们的干扰,做好配套服务,减少其发挥作用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给予长期的支持和信任,给他们创造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和空间。

其次,人才的自然流动是正常的,也是应该鼓励的。如果在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强留人才也作用不大。有些有雄心壮志的人才,可能想从县城起步,然后走向全省、全国甚至世界。人才的供需也是有市场的,人才的自由流动才能实现供需的匹配,如果某个地区或者部门由于人才流动过高而造成人才队伍不稳定,我觉得更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地区或部门是不是存在某些问题,例如在招聘选择上就没有选好,或者在发展上没有提供发展空间,又或者在人力配置上就没有搭配适当。

县域在留人方面,更多的是应该给予其发挥才能的空间,使其能够不断更好发挥作用,没有必要非得留在县里。如果人才能够从县里走出,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中做出更大贡献岂不对社会更为有利,对本县发展也更有帮助。

pic_948417

“90后”新农人余岳峰从浙江农林大学毕业后回乡承包了600多亩农田,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打造现代化粮仓。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吸引优秀大学生反哺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发

如何让人才扎根

未来人才会往县城集聚吗?

南都:从你的调研来看,县城在引才方面需要警惕哪些误区?

吕德文:地方引才一定不能盲目的唯学历论,不能为了完成指标,为了有多少硕士、博士,多少清北毕业生,多少985、211的学生,去完成那个指标。

县城引才一定要考虑到县城发展的真正需求,比如很多地方,村里都要找大学生村官,但实际上大部分县里的公共服务岗位,是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的,从我个人的调研经历来说,乡镇干部大专学历就足够了,反而是一些大学生村官到了村里,待遇低,又没有土地,不会做群众工作,不仅没有发挥他的作用,反而个人的生活境遇也不是很好。

对于县城引才而言,如何定义人才是很关键的,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无法对人才进行准确的定义,人才和学历不一定挂钩,不是一定都要硕士生、博士生。过去一些地方太注重外来人才,但忽视了本土人才的培养,太盯着引进人才,忽视了当地的人才队伍建设。外来人才是人才,本地人才也是人才,引进人才是人才,普通招聘来的也是人才,地方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用人单位要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也有成就感,能发挥作用。

乔元波:主要的误区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重引人,轻用人。往往人才引进来,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对于后续的人才服务往往跟不上,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答应了的条件不兑现的情况,为后续引人带来不良影响。二是重新人,轻旧人。人才政策不断变化,往往越新的政策给予人才的优惠越多,而已经引来的人才则难以享受新的待遇,造成新老差距,也导致部分人才流失。三是重短期,轻长期。人才发挥作用,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而对引才效果的考核往往是短期内的统计,不利于人才踏实做一些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人才引进要新人旧人一视同仁,只要符合人才条件就应享受类似的待遇,而不以引进年份为划分标准,另外就是以较长的周期来对人才的贡献进行考量,对其按照五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考核和予以支持。

南都:中办、国办5月份发文,要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会对县域引才产生什么影响?

吕德文:目前来看政策的实施还不太明确,所以新政出台后,会对县域引才产生什么影响还并不好判断,但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是,县域的发展,从以前的传统发展路径来说,多依赖于融资,地方债务很高。以县域引才为例,很多地方砸钱去引进人才,人才的待遇都很好,但是钱从哪里来?现在很多地方财政其实很困难,这中间是有内在矛盾的,所以我们要回归到一个常识,大部分县城不可能有我们想象中飞速的跨域式发展,县城还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不是需要高端人才,这是值得思考的。

乔元波:对于大部分的县域来说,新政的出台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文件对于县域发展的重点和支撑保障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能够大幅提升县域的发展潜力和人才吸引力。但是对于不同类别的县域,影响是不同的,对于人口流失的县城,由于要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因而对于这类县城而言,经济发展和人才引进可能都会变得更加困难些。

南都:从未来趋势看,会有更多的人才回流到县城吗?

吕德文:搞社会学我们是不搞预测的(笑),但从历史性的视角来看,现在人才到县城,可能过几年情况又会发生变化。我个人觉得,县城不需要那么多人才,够用就行。人才的流动还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太多的政府干预是不必要的,我们一直说,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人才本身也是经济要素之一,县城需要人才的时候,自然会有市场调节,不需要的时候,不必过于运用行政手段。

乔元波:从长远来看,人才的流动受供求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的普及,人才的供给还会逐步增加。因乡村振兴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县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应该还会不断增加,人才向县域流动的趋势还是会不断扩大的。随着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差距的缩小,县域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会不断增加。当然,如果出现重大改革事项,导致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有可能再次出现体制内人员大量下海的情况,但是即使是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仍然会有大量人才留在县域,只不过是由体制内转到了体制外而已。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程姝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硕士博士下县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