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请“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围绕“激昂青春 筑梦基层”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在会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医保中心主任雍朝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副县长崔久秀等代表回答了南都记者的提问。
五位“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围绕“激昂青春 筑梦基层”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南都记者在记者会上提问 。
5位代表在大学毕业后便投身基层,告别象牙塔,走向农村、走到田间地头。当问及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什么?崔久秀、雍朝斌有着相似的感悟,那便是人们的真诚与善良。初到新疆,大爷、大妈在车前真诚的欢迎,让崔久秀感受到了被需要的“热”。在江汉方舱医院,护理的第一位患者临出院时的深鞠一躬,让雍朝斌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变得“甜”。
回顾当初的选择,他们坚定地选择了同样的答案。代表们在答南都记者问时也表示,自己曾有过艰难的时刻,崔久秀说,学说维吾尔语的过程虽然很艰难,但老百姓更愿意说心里话了。杨媚提及,由于特大洪灾,刚建好的大棚一夜之间全部被冲毁,刚爬满架的黄瓜苗,刚挂果的番茄苗全部死掉了,但面对村民们渴望致富的眼神,她重新再来,建成100余亩蔬菜大棚,也是在这个充满自己心血的大棚里,她举办了让自己最难忘、最别开生面的大棚婚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副县长崔久秀。
告别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她在大棚举办了一场特殊婚礼
2014年,崔久秀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成为了一名南疆驻村干部。8年过去,她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副县长。告别象牙塔走向农村,在基层工作的这些年,让她最忘不了的还是八年前刚分配工作的那天。“我记得那是大冬天,天气特别冷。接我们的车,把我们从车站接到工作地方的宿舍楼前。一开车门,我就看到一群老大爷、老大妈站在车前,鼓掌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他们眼神里满满都是真诚与善良。”从山东到新疆,崔久秀跨越了3000多公里,虽然在新疆她一个亲人都没有,但那一瞬间她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这一幕我印象特别深刻,每次想起来心里都热乎乎的。”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医保中心主任雍朝斌。
作为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医保中心主任的雍朝斌,2020年初前往武汉,进驻江汉方舱医院,担任医疗队工作队队长。她说,“在江汉方舱医院时,我护理的第一位患者康复出院,这位60多岁的老人临走的时候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他突如其来的举动让我久久回不过神,看着远去的老人我觉得在方舱医院里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党群办主任、吴家镇双流村第一书记杨媚。
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党群办主任、吴家镇双流村第一书记杨媚讲到了自己在农村办的一场特殊大棚婚礼。“虽然没有长长的车队,没有黄金钻戒,也没有大鱼大肉,但摆上我们亲手种植的小黄瓜、小番茄,在村民的声声祝福中举办的结婚仪式,可以说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我扎根基层这么多年源源不竭的动力。”
分享遇洪灾、当“大白”的考验,代表坦言“再选一次,答案还是一样”
“为什么到新疆?为什么到基层?”这是崔久秀从山东到新疆这八年时间里常常被问到的问题。崔久秀生在沂蒙山的一个小山村,家里因变故,条件困难,在这么多年的求学路上,崔久秀通过国家资助和社会帮助完成了学业。“我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人,虽然没有穿上心心念念的军装,但我一样坚定地站在祖国的边防线上践行着保家卫国的理想。如果让我再选一次的话,答案还是一样的。”
刚到新疆时,崔久秀完全听不懂维吾尔语。维吾尔语有32个字母,有前连式、中连式、后连式不同的写法,语法相对复杂。于是崔久秀拿出了比高考还努力的劲头,除了学习课本,一有空就找老乡聊天。不到一年的时间,她的维吾尔语基本达到了流利的水平。崔久秀说,“语言关一过,很多事就变得方便了,最明显的是入户走访过程中,老百姓更愿意和我们说心里话了,我们的关系更近、感情更深,走到彼此心里头了。学说维吾尔语的过程虽然很艰难,但这是我在南疆工作这八年最大的收获。”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上安小学校长陶建刚。
现任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上安小学校长的陶建刚还记得自己在2012年9月刚刚到北梁红军小学的时候,听不懂方言,吃不惯面食,受不了动辄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冷,学校教学设备也不是很完善,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感到非常懊悔。但一次留守儿童的家访,让他得到很大触动。“当时一个老奶奶紧握着我的双手说,‘孩子很乖,但是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孩子很喜欢你,你不会也像之前的支教老师一样过半年就走了吧?’老人期待的眼神让我十分心酸,也促使我做了一个重要决定,留下来陪着孩子们成长、成才,在基层做好服务。”
一路走来,雍朝斌认为最艰难的是当“大白”的考验。他表示,武汉疫情刚开始暴发时,人员和物资都很紧缺。防护服又是医护人员唯一的战袍和护具,每一件都很珍贵,生怕弄脏和被污染,穿上以后要等到出舱才能脱掉。“在江汉方舱医院里,我们穿着防护服来回跑动,头上的面罩又像紧箍咒一般,护目镜上产生的水雾又让视线特别模糊,穿时间长了头晕、憋气,甚至有时候是窒息的症状。但是看着一位位患者,救护他们是我们的职责,这里就是我的战场,我们要让每一位患者康复的出舱,这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勇气。”
回想这么多年自己的选择,杨媚表示并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回忆起最艰难的时刻,杨媚提及,2012年7月21日,在给村民做示范建大棚期间,荣昌发生了60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大棚和住的窝棚一夜之间全部被冲毁。“洪水退却后,看到大棚架东倒西歪,刚爬满架的黄瓜苗,刚挂果的番茄苗全部死掉了。那一刻我真伤心,也是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想过放弃,也犹豫过,打过退堂鼓,但是看着我身后村民们渴望致富的眼神,我觉得不能放弃,大不了重新再来,重新建大棚,重新育苗,重新栽种。好在这一次,不再是我一个人单枪匹马了,老百姓们都跟上来了,陆续有很多人跟着我一起建大棚,不到半年光景,我们村建了100余亩蔬菜大棚。后来也就有了我前面所说的那场别开生面的大棚婚礼。”
采写: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