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等城市探索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专家:先确保绝对可控安全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新文旅
原创2022-07-22 07:25

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应该怎么打造?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对《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实,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方面,广州、深圳走在全国前列,并且已有一些创新探索。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家博会(广州)上,这个话题也是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不少设计师认为,以往大部分设计师都以大人自我的角度来去思考儿童需求,但其实,儿童友好空间的打造需从儿童的满足感出发,同时,打造儿童友好空间必须先确保绝对可控的安全,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pic_1149192

小朋友在公园玩耍。南都拍客 苏升 摄


住建部

首次为儿童友好成长空间

应该如何建设提供中国范式

今年6月,住建部就《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面向公众征求意见,这份导则第一次为儿童友好成长空间应该如何建设提供了“中国范式”。此次住建部征求意见的这份导则明确指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应在城市、街区、社区三个层级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和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建设。在城市层面,要积极推动托育、教育、医疗卫生、儿童福利、公共体育、儿童综合服务设施、图书阅览、展示与艺术表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儿化改造。

车不分流、自行车道被挤占等交通危险要素,是家长普遍不放心儿童在户外独自活动的原因之一。为此,导则提出,各地要建设适宜儿童出行的道路交通系统等,保障儿童出行的安全性。而在街区层面,导则提出各地应根据街区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均衡布局中小学校、卫生服务中心、街道综合服务设施等,满足儿童求学、就医等基本生活服务需求。


深圳

出台全国第一个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方标准

儿童友好要有儿童参与,深圳在全国走得最前列。深圳于2015年底就开始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经过6年多的努力,如今深圳儿童友好城市已从最初的“概念”发展为全面铺开,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方标准,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从单个领域向全域推进,实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系统化。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列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推广。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先行示范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意见(2021-2025年)》,是全国首个关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地方指导性意见。《意见》指出,要实施儿童优先战略,坚持“从一米高度看城市”,在法规制定、政策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引入儿童视角,建设具有全球超大城市特点和国际影响力的儿童友好型城市,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意见》确定了12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计划到2025年建成在全国先行示范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并力争实现儿童友好社区全覆盖。《意见》提出多项务实举措,如加强儿童活动场地建设,拓展儿童服务阵地和活动平台;新增基础教育学位90.8万座;加快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等。


广州

提出四种类型

儿童友好空间和设施类型及标准

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同样走在全国前列。去年,广州把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纳入“十四五”规划及各相关专项规划。在《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确立“构建幼有善育的儿童友好城市”总体框架,明确了儿童友好设施及空间的规划策略、总体格局等。区级总体规划中以城市街区、街镇等生活单元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儿童友好的要素配置和建设布局要求。详细规划中传导落实儿童友好总体要求,明确空间规模数量和布局。结合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中央活力区(CAZ地区)建设相关工作,选址建设一批儿童友好重点设施,如儿童博物馆、儿童体育中心、市区级少年宫等。专项规划中侧重对儿童日常活动空间,如相关服务空间、公共空间、出行空间及社区空间等领域,进行具体规划与精准指引。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编制了《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导则》(以下简称《规划导则》),提出“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出行空间-社区交往空间”四种类型儿童友好空间和设施类型及标准。结合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构建30分钟公交可达全域的儿童友好生活圈,主要布局儿童医院、研学实践教育营地、郊野森林公园等设施及空间,承担全市儿童活动及综合服务功能;依托街道及居住区,构建15分钟步行可达街道级的儿童友好生活圈,主要布局中小学、通学路径等设施及空间,营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开放空间,打造安全、便捷、趣味的出行空间;依托居住小区,构建5分钟步行可达社区级的儿童友好生活圈,主要布局幼儿园、托育场所、社区游园等设施及空间,完善健全婴幼儿托育服务,保障儿童在舒适、友好的社区环境中成长。

pic_1025919

小朋友在广州图书馆悠闲看书。南都拍客 陆建生 摄


专家观点:

大部分设计师都以大人

自我的角度来去思考儿童需求

林慧峰是广州林慧峰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几年前,他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位从美国留洋回国的90后年轻人,这位投资人找到他说想要在国内做教育事业,询间他对教育产业的看法。根据自己对行业的经验,林慧峰告诉这位投资人,幼儿园的回报周期很长,可能要等到15年才有回报,因为在幼儿园第一届毕生成为社会栋梁之材的时候,幼儿园的回报才正式开始。但投资人说他等得起,于是,双方很快开始了项目的设计。

8(林慧峰).jpg

林慧峰

刚开始做设计方案时,林慧峰的方案和很多主流商业幼儿园一样,把幼儿园设计得很缤纷绚丽,但马上被国外的教育顾问团队否定。通过与教育顾问的碰撞,他开始了解儿童教育者的理念——人类源于自然,“虽然经历了众多的发展,人类的成长,最好还是接触自然,从自然的真善美中树立一个真善美的世界观”。林慧峰和广州的设计师们在聚会中分享了这件事,朋友们都觉得,林慧峰可能真的遇到了一个很想做好教育的人。

杨志伟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是香港环亚联合设计创始人,2019年,他接到了重庆一家儿童医院的项目,落地难度系数大。他提到,医院经费少、项目花费时间多,需要考虑的细节也很多,不仅要考虑趣味性,还需要把医疗资源整合进来。

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如何改变传统医院过于具象化的标识设计?如何运用合适的环保材料?如何严格控制成本?环境使用者(儿童、家庭、医护)的关系又应该怎么处理呢?这些都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难题。

微信图片_20220721223320.jpg

杨志伟

杨志伟认为,过往在设计儿童空间,大部分设计师主观意识使用鲜艳的色彩,以大人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儿童需求。当时他做了10版的策划内容,全都被否定掉,“要考虑安全性的问题,也不能过于有趣让儿童停留太久,但是又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儿童有好奇心进来”。他形容自己是要做“不太像医院的医院”。


设计师需要释放一点想象力

用最纯净的方式重新认知世界

回顾儿童医院的项目,杨志伟认为,在回答“空间如何为儿童发声”这个问题时,不仅需要先了解空间本身带有什么东西,还需要结合儿童的行为模式、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三方面去考虑。儿童友好空间首先是一个交流空间,是充满趣味性的公共空间;其次还要有群体游戏,室外游戏空间和室内活动空间相结合;还需要感知自然环境感知,有室内外空间对话。但本质上,还需要设计师想清楚,怎么样让儿童更有满足感。

在设计的过程中,杨志伟将具有不同氛围和功能的房间利用室内开放空间和小型游乐场串联起来,其中充满了许多关于儿童烂漫的细节,比如在一副巨大的壁画中,有两只手拖住小孩的充满人情味的图案;再如门诊室的主子设计成树干的形容,寓意孩童成长如拔地而起的大树。他认为,只要释放一点想象力,冰冷的医院可能就会变成巨大的游乐场,让小孩子不再抗拒医院,而是将其当成一趟奇妙的趣味之旅。

而林慧峰则在和合作伙伴沟通的过程中认识到,在儿童空间里,小孩需要的是一个与自然接触的空间和机会,可能无需过于商业的氛围。他也在思考,儿童需要的真善美没有绝对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在于大人怎么去给儿童描述这个世界。

“设计者应该思考赋予空间何种情绪,如何令空间装饰变得更加纯粹,如何让孩子感知一个真、善、美的自然世界。”那怎样才能构筑出孩子们喜欢的空间?他表示,其实答案很简单,“只需要让大家重新做回孩子,让用最纯净、最美好的方式重新认知这个世界,重新演绎一次就可以。而在儿童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原创。我们需要用儿童的思维创造真善美,用成人的思维和能力去守护儿童世界中的真善美。”

他提到,一个成熟的幼儿园设计师不单止需要满足园区建设的理念,还在对空间及建筑思考时以投资人的视觉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亦要以教育工作者的视觉、孩子的视觉、家长的视觉去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即最大限度的进行多维度思考。

对于城市中儿童空间,林慧峰认为首先应该顺应人性化设计,顺应儿童不断因成长而产生的生理及心理变化。此外,他还认为,城市儿童空间顺应城市环境、商业环境和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可以理解为城市肌理,顺应这个城市的特性。而商业环境应顺应投资人的投资计划。自然则应顺应这个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自然环境。但他也希望,在思考城市儿童空间,在做幼儿园教育项目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商业性,要给投资人带来回报。如果没有回报,空间在建设之后不久就会因为无法经营而被弃用。那么这些空间就会失去了意义,也帮不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适当的合理商业经营,能让投资人更有信心坚持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

城市郊区空间一体化、生态生活共融的儿童友好空间

杨志伟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不同题材主题的儿童酒店未来一定会越来越丰富,市场都在走差异化路线,比如以森林、洞穴等等题材,“更多是希望通过IP故事融入场地,将建筑、景观、室内设计都融入到故事场景中,运用场景化的设计手法,以主题乐园化的方式,打造完整的儿童主题空间”。他解释,IP是近几年较流行的话题,从运营方的角度来说有IP自然有流量,对于酒店的定位以及商业运营管理层面是有益的。作为消费者,不同题材选择性多点,让孩子能感受体验的不同的空间,满足孩子的天性,以儿童需求为核心,呈现温暖有趣的空间感受。

他表示,儿童友好空间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未来,无论是公共空间、酒店、购物中心、办公、家里的亲子互动空间等等,儿童肯定是空间必不可少优先考虑的人群,“儿童在社会上就是未来的希望”。

5+2 studio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易永强强调设计与人的互动性,“设计不仅要满足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同时也要满足舒适度以及互动性”。他表示,通过设计调动空间的趣味性,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满足使用需求,同时让大人与孩子能产生互动是打造儿童友好空间关键的因素。他希望人在家居里能动起来,“把空间与家具的固态关系打破,让儿童和家长的活动场域在疫情后时代里延展到生活空间本身”。

微信图片_20220721224015.jpg

易永强

同时,他也表示,产品不单单是造型,更要被供应链和行业赋能,产品设计不是外观设计,它是需要在市场上流动才能盘活,只有增加与消费群体的接触频率,才能让产品找到被需要的一方。

他提到,2019年,团队曾参与广州设计周设计中国的主题展,作为广州城市的代表之一,团队以“老广州的城市地标”与“新生代城市人”的社会关系为出发点,思考城市更新过程里,如何把新旧进行结合,以广州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海珠桥”为主体,臆想一个城市课题——以海珠桥这个承载着悠长历史的地标性建筑为主体,通过分批散落布置在广州市各个公共区域内的多个模块化浮台,作为公共设施的一部分,为群众尤其儿童提供一定的娱乐功能,便利儿童的日常娱乐及满足父母与孩子亲子互动的需求。同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汇集起来,在海珠桥下组合成一个固定于桥墩的漂浮着的公共艺术空间。这些模块化的浮台在各区域会留下平时的群众与之娱乐互动的痕迹,又汇聚到一起,而后还会再分散到各个区域——周而复始。

800x480_62d9638c6d5e8.jpg

800x480_62d9638d909a3.jpg

这一概念以“散”与“聚”为动感,以“情感互动”为载体,将在群众与建筑、空间、设施多方之间形成一种精神纽带。将原来海珠桥是城市交通设施的属性,改变为开发的艺术公共社区展示属性,通过平台的展示、策划、教育及活动,让儿童和年轻人参与到这个承载广州历史的城市设施当中。他表示,要把岭南广府千年底蕴活化与城市中的当代儿童空间建设同时考虑,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城市郊区空间一体化、生态生活共融的儿童友好空间,把老地标和年轻人对接起来。这一过程所产生的意义与价值已经不仅仅是“可以拼合起来也可以分散开来”的“模块化公共设施产品”这么简单,模块化浮台设施被赋予了可以链接人与人的某种纽带。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公共设施陪伴着儿童成长,成就与延续这样的文化精神。


现在的小孩子会用更多网络用语表达

通过场景的运用可以传递双方的观念

在现场,也有已经为人父母的设计师表示,在与当代孩子沟通时,应保持理解开放的心态。汇创设计顾问创始人邹璇有两个小孩,她每周接送孩子的时候,都听到一些她听不懂的话,比如yyds(永远的神)、U1S1(有一说一)等等。她表示,她一辈人小时候从农村成长,但现在她的小孩在城市成长,小孩子的思维比他们小时候要更加城市化,“现在的娃都会说需要一杯奶茶续命”。尽管如此,她却觉得开心,因为这是和小孩子同频对话的机会。

同时,她也在思考,大人真的懂小孩吗?她认为双方的差异是生长异化导致的,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的社会化过程离不开他所处的经济文化及人际关系状况,这与城市化、新型社区文化、儿童成长场所、社区德育网络、教育合力有关。

虽然有些词语听不懂,但邹璇认为,这可以激发自己对设计、对快乐的理解。对于儿童的教育与相处,她认为,应探讨儿童的真实心理需求,应去教条化、符号化、逻辑化,让场所有助于激发儿童潜能。而探讨儿童的真实心理需求,可以通过艺术、视知觉、文化等媒介,让空间滋养儿童心灵成长,激发儿童好奇心及创造力等无限潜能。

微信图片_20220721223653.jpg

邹璇


探讨打造儿童友好空间的前提

必须保证绝对安全可控

近日,杭州“2岁左右女童被保姆遗留在电梯内,随后从8楼坠亡”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在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CIID广州室内建筑师交流中心主任、资深设计师金丰看来,在讨论如何营造儿童友好空间的问题时,设计师考虑的首要问题必须是尽量确保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人身安全。

“随着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今天中国的小朋友发育很快,尤其表现在身高上。但许多场所的安全措施却跟不上,公共空间自动扶梯扶手明显偏低;高层建筑的电梯间与楼梯间开窗高度与开窗方式也存在安全隐患。”他表示,还有各种地下设施的吃人井盖,小区内部的交通事故,遍布城市道路的废弃预埋螺栓等等,这些潜在的危险一旦对小朋友产生实质性的伤害,都可能夺走一条鲜活的小生命,毁灭一个幸福的家庭。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有业内专家也表示,临近暑假,会偶尔听到小孩子溺水身亡的新闻,因此,专家也提醒,有水域的地方应完善安全设施。为此,金丰倡议:行业内的设计师们一起发声,推动国家相关部门修订有关儿童安全的强制标准;同时也希望大家一起发挥专业特长,设计出更多经济,实用的安全辅助产品,共同呵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

微信图片_20220721223748.jpg

金丰

另外,金丰也表示,设计师还需要关注儿童的健康问题,而这不单单是指生活环境的健康指数,更是指孩子的心理健康,“现在单亲家庭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也不少,有的孩子还有身体残疾或智力缺陷。那么这些孩子能不能得到平等的关爱和教育呢?心灵和身体的缺失,能否在空间设计中得到小小的补偿?让小朋友们能够真正幸福快乐地成长”。

杨志伟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对孩子们来说,空间是获得生活体验以及成长的重要场所,在设计上,不单是从好玩安全方面考虑,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电子类产品的过度使用,父母的陪伴度关心度等等问题,要思考“不同的生活场景,我们怎样通过设计的手法来让孩子们在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情况下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来去解决,使其自由健康成长”。


知多d

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

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之中

儿童友好城市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源于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的儿童具有生命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四大权利,儿童友好的最基本内涵就是尊重儿童的这些基本权利。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联合国人居署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之中,即通过一定的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

德国是世界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先行者,慕尼黑是德国倡导“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最为成功的城市。近年来,我国在深圳、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进行了大量规划实践,南京、苏州等地也明确“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冯家钜 实习生 吴嘉敏

编辑:冯家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