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再无“万斤‘象’”!IUCN正式宣布白鲟灭绝

南方都市报APP • CBDTIMES
原创2022-07-23 16:52

“千斤腊子万斤象”,在四川渔民的这句谚语当中,“腊子”(中华鲟)犹在,而“象”(白鲟)或许再也不能出现在地球上了。

北京时间7月21日晚,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简称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报告,正式宣布长江特有物种白鲟(Psephurus gladius)灭绝,而长江当中的另一鲟形目物种长江鲟(又称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的状态也从“极度濒危”(Critically Endangered)变更野外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

pic_1003355

新华社照片,上海,2021年12月14日    长江主题科普展上的一个等比例白鲟模型展品。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白鲟正式宣布灭绝

全球鲟形目物种保护形势严峻

根据IUCN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显示,17种鲟形目物种目前状态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3种“濒危(Endangered)”以及5种“易危(Vulnerable)”。

螢幕截圖 2022-07-21 23.55.34.png

IUCN通稿原文截图。

IUCN最新评估结果显示,鲟形目物种的保护形势愈发严峻。在2009年85%的鲟形目面临着灭绝的风险,而到了2022年,除了白鲟以外,世界上剩余的26种鲟形目全部面临着灭绝的风险。IUCN表示,这些评估基于精细的计算,而这些计算表明,鲟形目种群的下降比之前想象的要陡峭。

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鲟形目物种的减少反映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Arne Ludwig)表示,“结果是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IUCN方面表示,目前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鲟鱼与我们的文化和饮食息息相关。若干世纪以来,它们支撑着整个欧洲大陆的渔业,但现在它们在欧洲的未来岌岌可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鲟鱼倡议负责人贝亚特(Beate Striebel-Greiter)表示,“裸腹鲟多瑙河种群的灭绝表明实施‘泛欧鲟鱼行动计划’十分紧迫。如果欧洲各国政府和欧盟再不采取行动,恢复河流的连通性,保护并恢复关键河流的鲟鱼栖息地,更多的鲟鱼将面临灭绝。”


白鲟消失的背后: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南都记者注意到,此次被提级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其中前两种都是中国母亲河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白鲟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而经常见诸媒体的长江鲟(达氏鲟)则是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这一结果凸显了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巨大挑战。

数据显示,目前长江流域分布着多达4300多种的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拥有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12 种。

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将白鲟和白鱀豚进行了对比:“诚然鲟鱼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但是白鲟灭绝仍然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白鲟和白鱀豚生态习性不同,一个在长江上游繁殖,一个栖息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但是它们灭绝的命运与时期却差不多,这并不是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训,其它长江水生生物万不可重蹈覆辙。”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已经加大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中国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5- 2030)》、《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2016-2025)》与《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8—2035)》。计划中对于中华鲟的现状描述是“产卵频率降低、洄游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自然种群急剧衰退”,对于长江鲟则是“自然繁殖终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人工群体亟需保护”。

危起伟表示,“长江鲟和中华鲟不应该只有灭绝一种未来。它们的人工繁殖已经突破,建立了一批人工群体,但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所幸‘长江大保护’已成中国共识,‘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等利好政策已陆续开始实施。”

“白鲟的灭绝以及长江鲟的野外灭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WWF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表示,“这次红色名录更新结果提醒我们需要通过抢救性保护来扭转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更需要规划和实施系统性保护措施解决长期威胁,仅靠人工措施和单个部门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帮助长江鲟早日‘降级’,更好地守护江海洄游的中华鲟,共创江海生态系统的美好未来。”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实习生 宋美莹

部分内容来源:IUCN官网、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编辑:陈卓睿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