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乞巧习俗自古在岭南地区盛行,如今以非遗天河乞巧习俗为文化内核的广州乞巧文化节,更成为广州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盛事。
2022·广州乞巧文化节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7月31日上午,古色古香的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前传出阵阵欢乐的锣鼓声,随着两只造型威猛的醒狮“吐出”一副“七夕天河 绽放广州”的对联,2022·广州乞巧文化节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推出首个元宇宙数字乞巧文化博物馆
本次启动仪式别开生面地采用了沉浸式观赏体验的方式。在主持人的引领讲解下,博物馆内外的7个沉浸式地点分别上演7个主题节目,包括国家非遗项目《舞狮迎宾》、原创少儿粤剧表演《锦绣天河》、古琴演奏《鹊桥仙》、情景歌舞《幸福的两口子》、原创舞蹈《功夫茶》、原创汉服表演《巧女秀》和原创歌曲《七夕天河》。
7个沉浸式地点分别上演7个主题节目。
现场不少小朋友穿汉服看展览。
此外,在非遗项目展示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了广绣、广彩、乱针绣、岭南押花艺术四项非遗项目。
广绣
广彩
岭南押花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启动仪式还推出了首个元宇宙数字乞巧文化博物馆。利用元宇宙概念,通过720度全方位拍摄、全景合成、H5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技术,全方位展示乞巧文化博物馆艺术展项,实现馆内1:1三维数字孪生,构建元宇宙中的乞巧文化博物馆,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体验乞巧文化的魅力。
非遗传承人向小使者颁发证书
以天河珠村为主体、以非遗天河乞巧习俗为文化内核的广州乞巧文化节,自2005年举办以来,今年已成功迈入第18个年头。乞巧民俗文化以广州乞巧文化节为载体,在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天河珠村得到保留、复苏和传承。
天河乞巧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潘慧君给珠村小学的学生颁发证书。
天河乞巧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潘慧君是天河珠村有名的“巧女”,多年致力于乞巧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启动仪式上,69岁的潘慧君向传承基地——珠村小学的学生代表颁发“乞巧非遗小使者代表”证书,象征着乞巧文化在代际之间的接力和延续。潘慧君对南都记者说:“我在珠村长大,我是看着珠村的乞巧(文化)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如今提倡‘乞巧进校园’,我就把我喜欢的、我学到的乞巧手工传授给邀请我去上课的学校学生,普及乞巧文化,我感到这是我的责任所在。”
乞巧民俗文化在天河珠村得到保留、复苏和传承。
除了在珠村长大的潘慧君,珠村乞巧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外部专家学者的关注。启动仪式上,长期深耕乞巧文化研究、多年来深度参与广州乞巧文化节工作的储冬爱教授亦上台分享心情。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她表示:“我以前只在书本上读到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当年进入珠村后,我第一次接触到乞巧节这个专门属于女性的节日。珠村一些女性对节日的追捧与认同让我意外,也很羡慕,促使我开始思考乞巧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在当下对于女性的意义,也促使我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对珠村乞巧习俗的长期调研中,我完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以作为回馈,我希望对广州乞巧文化节的发展多尽自己的绵力。”
宗祠举行“拜七娘”传统仪式
启动仪式结束后,在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旁的岭南古祠明德堂内,举行了传统的“拜七娘”仪式。身穿统一服饰的珠村少女们,在主礼人的引导下,完成对拜、穿针乞巧、上香、敬茶等一系列环节。广州乞巧文化节,在每年探索创新玩法之外,仍保留原汁原味的乞巧习俗,坚守传统文化的内核。
身穿统一服饰的珠村少女们完成“拜七娘”仪式。
据悉,2022·广州乞巧文化节以“七夕天河 绽放广州”为主题,以“传”为活动线索,分为“传·非遗”“传·守正”“传·薪火”“传·融合”“传·相逢”“传·创新”“传·生活”7大系列活动,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传播乞巧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创新,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在广州绽放迷人光彩。本届活动将持续至8月5日。
8月4日,本届广州乞巧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由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策划组织的“七夕天河 绽放广州”主题快闪活动,将以朗诵、戏剧、歌唱、舞蹈等艺术节目形式分别在花城广场的不同打卡点精彩上演,共同为七夕增色、为羊城添彩。8月4日14:00至14:30,南方都市报视频号、N视频客户端、N视频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夏嘉雯 实习生 周晓丹
摄影:南都记者 邹卫 实习生 高暄妍
视频:南都记者 朱俊毅 实习生 陆朗然
编辑:刘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广州乞巧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