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猛虎”海上如何生威?解锁“两栖刀锋”营长的N面

南方都市报APP • 军情集结号
原创2022-08-08 12:07

从两栖战车上走下来,只见指挥官约1米77个头,身体精壮、肤色黝黑、脸庞消瘦,骨子里透着一股军人特有的“野性”。他就是东部战区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长陈松,被称为“两栖刀锋”。这个八一,刚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微信图片_20220808103020.jpg

东部战区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长陈松。

作为一名“85后”的营长,陈松算是年轻的。从青年学员成长为连长,再转型为两栖装甲兵,如今担任合成营首任营长,他仅用了9年时间。在官兵诸多评价中,有人说他“拼命三郎”“自讨苦吃”,有人夸他是“活地图”“神枪手”。

两栖装甲部队素有“陆地猛虎”“海上蛟龙”称号。长期在海边实战训练,常面临不可预知风险,可能前一刻还风平浪静,下一刻就波涛汹涌。对一路“乘风破浪”过来的陈松来说,“没什么困难能够压倒,没什么敌人不能战胜。”

近期,南都记者走进东部战区陆军73集团军,解锁这位“两栖刀锋”营长的N面。

微信图片_20220808101829.png

陈松(中)在演练途中。

一次蓄谋已久的选择:“到一线去!”

在有着“军中清华”美誉的国防科技大学校园里,面对毕业分配到哪去,是每年不少即将毕业的青年学员面临的一道“选择题”。

“去一线、去打仗。”陈松刚毕业那一年,毫不犹豫递交了《毕业分配志愿书》。这不是他心血来潮的决定,而是“蓄谋已久”的选择。

大学四年,陈松每从新闻里、课堂上了解到台海局势波谲云诡时,激起了他心中想去一线部队的想法,4年时间,挥之不去,愈加强烈。

毕业14年来,陈松经历过挫折、也有过迷茫,但他始终在基层这片土地挥洒着汗水,在锤炼中涅槃重生,从一名青年学员成长为一名“两栖刀锋”的合成营长。

每年跟新干部谈心的时候,他常常告诫他们:“吃得了大苦,才干得成大事,基层一线最苦、最累、最难,也最考验人、锻炼人、成就人。”而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微信图片_20220808102029.jpg

陈松在训练中。

拼命三郎:脚踝肿得比拳头大,“爬也要爬到终点”

10年前,还是步兵的陈松突然任命转到装甲兵部队当连长,从熟悉的环境到一无所知的新领域,刚开始他心里有点打鼓。“此前没接触过,对装甲领域专业知识还属于盲区。但既然转岗了,也是个学习的机会。”

“打仗从没什么专业对不对口,善于学习才能后浪奔涌。”为了让自己尽快适应新环境,成为合格的装甲兵,陈松花了三年时间和官兵一起研究装备训练,这中间也有过不少“翻车”经历。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陈松起初挺有自信,刚学装甲车,他先围观了身边战友开了一两次,感觉操作挺简单。“我也行,让我来。”而就是第一次开车转弯过程中,陈松险些把车撞到墙上去。此后,他更虚心请教部队里的老士官。

合成一营装步一连政治指导员朱亚强,至今清晰记得陈松刚当营长时,面对全营几十个专业上百个训练科目,总是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别人练到优秀就不练了,但营长永远都要多练一份、多补一次。

曾有人劝陈松,身为营长,对专业了解就行了,没必要做到样样精通。但陈松每次都这么回应,“只有平时高敌一寸,快敌一秒,胜敌一招,战时才能胜算一分。”

“最让我佩服的是,通过刻苦的专业训练,两年时间,营长已掌握全营18个专业科目,同时取得05式两栖装甲装备三大专业的二级证书,营里所有装备性能他都门清。”朱亚强说。

让朱亚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次,为了掌握突击车跨越壕沟的技巧,陈松推着推车模拟好几次都摔的人仰车翻,官兵当时看了都心疼。为了掌握驾驶速度,陈松经常坐到战车驾驶员后边,体会驾驶速度控制,就此也经常被装甲车的后座和车体碰得青一块紫一块。就是这样吃苦,仅用了一个月,陈松就掌握了驾驶战车顺利飞越壕沟的技术。

“拼命三郎”“自讨苦吃”“活地图”“神枪手”……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营官兵对陈松有诸多评价。其中,“拼命三郎“这个字在官兵口中出现频率最多。

实弹演练过程中,陈松临机安排战斗部署(谢文剑摄)_副本.jpg

实弹演练过程中,陈松临机安排战斗部署。

2012年,刚任连长的陈松带队进行400米渡海登岛障碍训练,他带头领训并冲在了最前面。在螺旋梯处下梯时,他被一处焊点割破右手虎口,鲜血瞬间喷涌而出,负责保障的官兵惊出一身冷汗,他却只是袖口一抹,奋力冲向下一个障碍。

战士龚奎至今记得,当时他在终点处看到,陈松连长的袖口已被鲜血浸染,伤口血肉模糊,伤口处深可见骨,这一幕让他不由感叹“新来的这个连长,真拼。”

4年前,已担任营长的陈松参加集团军营连主官比武竞赛。一次武装3公里训练,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奔跑时,他脚踩进小坑中,脚踝不慎扭伤。没有太在意的他,坚持忍痛跑完全程。回到宿舍后,他发现受伤部位肿得比拳头还大。军医检查后告诉他:“你这脚最少要先休息两周。”

此时,离比武考核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更雪上加霜的是,考核组将原定的武装3公里更改为武装5公里。退出还是坚持?陈松陷入两难。

“既然选择出发,就是爬也要爬到终点。”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他向所有人隐瞒了自己的伤情。每次训练他都将脚踝用绷带紧紧绑起来,这样跑起来就感觉不到疼痛,训练反而更卖力。

到了武装5公里考核那一天,站在起点的陈松,完全不像是一个受伤的人。跑到后半程时,他的整只脚已经麻木,全凭一股不服输的劲死死“咬住”前面一个人。冲过终点那一刻,他再也坚持不住了。最终,陈松斩获营主官组第一名,并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

微信图片_20220808101748.png

陈松与战士们在沙滩上探讨交流战术。

组建合成营、列装新装备,用组合拳化解官兵“篱笆墙”

在陆军改革转型阶段、新型装甲车列装部队期间,作为合成一营首任营长的陈松也是凭借这股拼劲,带着合成营部队迎难而上。

2017年4月,陆军18个集团军番号撤销,调整组建后的13个集团军番号同时公布。陆军改革后,合成营应运而生。

在合成一营教导员王达滨眼中,陈松是他工作中的好搭档。部队如何实现好转型,使官兵心合到一块?如何让装备用得起来,战斗力合到一起?这些都是合成营两位军政主官一起要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王达滨至今记得营队刚调整组建时,营里来自不同专业的单位就有十几个,甚至有的班由两三个单位组成,过去大家管理模式、训练方法、生活习惯都不同,刚组建一起都是各练各的,谁也不服,都觉得自己以前的单位训练方式更好,不同单位也容易形成小圈子问题。“虽说建制上是合成了,但官兵思想行为还是‘同床异梦’。没有思想上的合,就很难有行为上的成。”

当时陈松和王达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俩清楚,旧票登不上新船,不转型就一定会被淘汰,也达不到调整改革的目的。为此,营党委暗暗下决心,必须给全营树立起大营队思想,以合心来促合成。

有一天,陈松找到了教导员,说想在全营搞个“合编、合心、合力”专题教育,他给全营官兵先上一课。而就是这一课让王达滨记忆犹新。

当时,营长在课上并没有讲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慷慨激昂地演讲,更多的是坦诚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转型困惑,并提到“没有壮士断腕,哪得涅槃重生。”当时就像一剂强心针扎进官兵心里,形成了思想共识。

此后,营长还通过一套组合拳,在不同时机和场合讲合成营理念,强化官兵情感认同,并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体验式换岗,让大家互相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难点。

很快,官兵之间隔开的“篱笆墙”也消失了,工作中大家开始抢着干,有什么缺点互相指出来,学习彼此的优点,凝聚力越来越强。

两栖突击车海上协同训练 (王大佑摄)_副本.jpg

两栖突击车海上协同训练。

前年年底,营队配发了新型两栖装备。看着先进的装备,营官兵乐开了花。可问题随之而来:没人会操作使用新装备,仅有几个才毕业的新排长曾在院校接触过这种装备,也仅是懂点皮毛,难以满足营队的训练需要。全营几十个专业上百个训练课目,学起来谈何容易,有些训练骨干,专攻一个专业都很费劲。

通信指挥系统怎么把全营所有装备连到一起,是第一个技术难点。“刚开始营里有些骨干兴趣没那么高,学习积极性一般。在一次进攻演练训练中,由于指挥链路没打通,导致团队整体进攻节奏都压在那里,吃了大亏。”王达滨回忆。

有了这次阵痛后,营长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态,既然新装备已列装,“学得慢是失责,用不好也是失责。”

从那个时候开始,陈松白天带着各个连队主官,还有技术骨干,每天都跑到车场抄阅说明书,主动跟新装备厂家联系,咨询各类信息系统如何操作,遇到故障怎么排除。晚上又带着大家学理论,因为信息理论是装备操作基础。同时,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把兄弟单位对两栖新装备掌握比较好的骨干请过来担任教员。

“那段时间,营长和大家每天一起加班加点,跟着一起记、一起听、一起训练。涉及生涩难懂的装备操作理论,都是他自己要先弄懂,再带着骨干去练,以此带动全营对信息装备的娴熟操作。”王达滨说。

在这样的氛围带动下,营里掀起了学信息化指挥装备的热潮,部队情报链、指挥链、打击链、保障链搭建也日益完善,每辆两栖装甲车也不再是战场上的单个点,营战斗力真正合到了一起。

新装备列装以来,营队的侦察、炮兵专业课目成绩在全旅合成营排名第一,驾驶、通信、射击等专业人才等级率从5%提升到95%。

陈松经常这样说,“各个兵种的专业就像沙子、水泥跟水,一开始都是散的,分开只是一堆原料,只有合到一起,按照正确比例去混合,才能够坚硬无比。”

微信图片_20220808102009.jpg

战车突击上岸后,乘员下车展开战斗。

劈波斩浪征服大海,果断处置险情让战车顺利登舰

离岸三里、风险无限。

两栖装甲装备海上训练常与风浪为伍,与危险相伴,对气象、水文要求很高,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车沉人亡”的重大事故。

时间推到2年前的4月,陈松像往常一样在闽南某海域开展海上驾驶训练。车辆依次下水后,便展开了编波训练。当编队离岸一里多的时候,陈松通过望远镜发现5号车出现异样,车身发生倾斜、炮管上翘不小幅度。

“迅速检查车辆是否进水。”陈松马上通过电台呼叫5号车。随即,在大海里颠簸的车组检查后发现,战车尾部已经大量进水,变速箱即将被淹没。得知车内情况后,陈松立马下令:驾驶员打开电动排水泵,二炮手手摇排水泵,时刻观察车内进水情况。综合进水速度和离岸距离,陈松指挥其余车辆紧急避让,果断定下涉险车辆全速登陆的决心。

可坦克没走多远,进水导致转向失灵,偏离航线。驾驶员杨文达至今记得,尽管事先多次演练过类似情况的处置方法,可看到涌入的海水迅速漫至小腿,车辆还不听使唤,狭小车舱内的4名车组人员都有些慌张,甚至还有人提议马上“弃车跳海”。

微信图片_20220808101901.png

海上实战化演练。

陈松一边安抚车组成员保持镇定,一边指挥驾驶员杨文达不断修正航向,向岸边全速驶来。最终,战车安全靠岸,大家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事后检查发现,5号车右一平衡轴支架开裂,驾驶员杨文达也因成功解救战车、处置险情荣立三等功,而每当谈起这段经历,他总说,是营长正确果决的指挥才让他们化险为夷。

去年,营队第一次组织新装备全部装载登舰,装载过程中,两栖装甲车跟登陆舰都是浮在海面上的。“两个悬浮的东西在移动过程中极其容易对碰,因此要精确完成装甲车进入登陆舰,难度很高。”朱亚强记得,当时陈松在完成第一个示范以后,突然间海况变了,风高浪急,有一辆突击车在海上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办法登舰。当时,现场指挥员在指挥所里急得满头大汗,一个参谋也建议,登陆舰的舰尾门比车体宽了不到一米,营里也才刚练不久,建议暂停训练。

但营长却没有退缩,他果断接替了登舰指挥,一边安抚驾驶员让他重新调整位置,同时,重新判断海上的洋流和风向,迅速下达口令,指挥车辆最后顺利登舰。回到陆上以后,又第一时间组织营里进行登舰经验分享,通过反复教学训练,全营官兵很快掌握装载训练全过程要领。

“从营队组建到全面换装,背后有很多禁区要去闯。每到这时营长都勇于担险,没有退缩,冲在最前面。”朱亚强说,当在海上遇到险情,营长总这样说,“路是蹚出来的,战斗力要突破,就得尝试出新招。”


采写:南都记者 潘珊菊 实习生 王玮 发自福建漳州

通讯员 王路加 朱家俊 曾冰阳 谢文剑 张永进供图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他们,时刻准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