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出版,见证半世纪岭南琴学史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08-11 14:15

2022年7月,岭南古琴艺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区君虹新作《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发行,全书共30余万字,200余幅图片,记录与总结岭南古琴艺术的历史渊源、技艺内涵、琴曲释义、斫制方法、修复心得及保护成果等。

岭南古琴理论与艺术风格悉数呈现

作为目前岭南琴坛辈分最高、年资最长的琴师之一,区君虹是当世少有集操缦、修复、斫制于一身的古琴名家。他在此书中将岭南古琴理论、艺术风格悉数呈现,对自己半世纪古琴艺术人生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梳理总结,对后人传承岭南派古琴之弹奏、修复、斫制技艺大有裨益。

微信图片_20220811135745.jpg

《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区君虹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在各地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古琴流派。其中岭南派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历朝历代都出现了不少有名的琴人,也留存下了极有价值的古琴乐器和琴谱。岭南派古琴打谱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音乐的整体与技术细节等关系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岭南琴派的演奏手法与其他流派相比也有很大区别,具有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岭南古琴艺术以其作为中华民族尤其是岭南地域人文历史和文化多样化的见证所具有的宝贵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年77岁的岭南古琴艺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区君虹是一位长期浸润岭南古琴演奏、斫制、修复技艺、书法、篆刻、杨氏太极拳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大师。他出生于广州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习中医,8岁习武,15岁后又攻篆隶、行草书法,30岁起同时拜岭南派古琴大师杨新伦和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傅钟文先生为师,学习古琴弹奏及杨式太极拳剑,更随杨新伦开创了岭南古琴修复、斫制的先河。经历47年之艺术修炼,成为岭南古琴名家。有评价称其继承了杨新伦大师“刚健、爽朗、明快”的岭南琴风,加之太极、金石、书法等国学神粹的融汇糅合,形成了古拙无华,古澹幽远的个人风格。

本书是区君虹近50年古琴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包含了弹奏、修复传世古琴、斫制古琴等方面技艺,尤其是对8首岭南派的代表性琴曲进行了详细释义,形成了30多万字的资料,200多幅图片,其出版对研究岭南古琴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将更加传承有序,传承有据,传承有理”

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在新书发布会上表示为岭南派古琴艺术高兴。他说:“因为有了区君虹先生这一本新书,岭南古琴艺术在当代将更加传承有序,传承有据,传承有理(论);因为有了这本书,岭南古琴艺术在继一代宗师杨新伦先生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谢导秀先生之后,将会产生新的泰斗——那就是区君虹先生,他应该当仁不让,尽管区君虹先生会自谦学浅,但行业会予以公认;因为有了这本书,岭南古琴艺术后来者,将有了新的楷模和榜样,从而带动岭南古琴艺术生生不息,创新发展。”

区君虹在新书发布会上也表示,希望向社会公众推广这些非遗内容,努力提高岭南古琴艺术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创造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希望该书能推动业内人士和学术界对该项目及传承人进行研究和挖掘,帮助非遗项目找到更多传承的支点,从内部激发非遗项目的生命力,为后人传承岭南古琴艺术之弹奏、修复、斫制技艺留下珍贵的文献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区君虹的儿子区宏山是岭南古琴艺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和各同门协助了这一著作的出版,他自幼随父亲区君虹学习古琴弹奏、修复、斫制技艺,与父亲亦师亦友,你弹琴来我舞剑,交汇融合。在该书的写作过程中,两辈人的交流亦如那高山流水的知音。

2bded0d76e7360353031feee280a3ef1.jpg

区君虹在新书发布会上弹奏岭南琴派代表曲目之一《玉树临风》。

对话——

南都:请您介绍一下岭南古琴艺术风格“琴心剑胆”的内涵。

区君虹:我的老师杨新伦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古琴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武术家。他操缦时难免会掺入了剑的凌厉之风。琴是内敛的,而剑是外露的,一阴一阳的结合,令杨老师开创了刚柔相济、剑胆琴心的当代岭南琴派的风格。我8岁练功,30岁练琴,与杨老师琴剑结合的人生经历不谋而合,可以说,我是比较全面地继承了杨老师剑胆琴心的艺术风格的。

南都:您在书中对8首岭南派的代表性琴曲进行了详细释义,这无疑是把岭南派古琴弹奏秘诀公之于世,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区君虹:这些释义都是我半个世纪以来对这些琴曲的内涵的深刻理解。这无所谓不可公开的秘密,这些文字是我几十年来弹琴的心得罢了,是“抛砖引玉”。因为每位琴家对琴曲的理解不同,哪怕是同一首琴曲,弹奏的时候,运指的力度、速度、节奏都会不同,都表现出演奏者个人对琴曲意境的表达。

南都:您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区君虹:实际上岭南派古冈遗谱的8首琴曲我都很喜欢,因为每一首琴曲都有明显的意境和风格,所以弹奏起来,力度、旋律、节奏的处理都是不一样的。我最喜欢的是《渔樵问答》《乌夜啼》《碧涧流泉》《神化引》,实际上8首曲子都有各自的特点。举个例子,《碧涧流泉》,现在不少琴家在弹奏时会将之处理成“小流水”,实际上我跟杨新伦老师学这首曲的时候,他老人家完全没提过“小流水”的说法。因为《碧涧流泉》并非单纯描写碧涧和流泉的意态,而是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在其中。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琴曲,如果只是单纯在“小流水”的浅的概念上谈论它,是无法表达出其深层思想的——因为它实际上是借助流水的意境来表达归隐深山、不谋世事的脱俗思想。又譬如说《神化引》,在8首琴曲里面,它的风格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借庄周迷梦蝴蝶的典故,表现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弹奏的时候就要注意如何表示其飘逸虚渺和洒脱尘滓之感。

南都:在您修复的众多古琴中,哪一张让您印象深刻?

区君虹:当然是明琴“亚绿绮”了。我第一次接触到它的时候,它已经没有琴头了,琴面和琴底是分开的,一床如此残烂的琴,在修复的过程里面,要运用到很多技艺。譬如如何达到修旧如旧,保持琴原来的形态和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经验和心得。

南都:在您斫制的琴中,哪张是最得意之作?

区君虹:是我在1999年斫制的“古木琴”。这床琴虽然是新斫,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琴,堪称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记得当时我在乡下一堆准备用于烧火的柴火中,发现了一块古木,木质已经到了毫无水分和油分的良材,这让我激动万分。面对如此难得的良材,我在脑海中诞生了大胆的想法:摒弃传统古琴的对称制式,根据古木的长短、宽窄来斫制,尽量保留它上面的虫蚀、纹理和结节,做一张顺应材形的古木琴。这床古木琴斫成后,无论是琴形还是琴音都趋向完美,很多琴家都认为它是前无古人的创新,是古琴斫制的划时代的代表作品。

微信图片_20220811140249.jpg

南都:对于想学古琴的朋友,您有什么建议吗?

区君虹:学传统的艺术,首先要有兴趣,你必须要很喜欢这门艺术,这个条件是首选的,是绝对的。其次,如果学古琴,一定要讲究琴外功夫,一定要对中国的诗词歌赋有所了解。当然你所掌握的传统艺术越多越好。好像武术,似乎和琴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岭南古琴艺术从杨新伦老师到我这一代都在强调“剑胆琴心”。中国传统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譬如琴音有强弱、高低,旋律有快慢,那武术也会有类似的节奏问题。又如书法,写行草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有节奏和韵律?所以弹琴和书法都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结构,既有书画上的留白,也有古琴中的大式停顿——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这种艺术语言,是不是一样要把握?所以,所有的琴外功夫都不会相“隔”很远,而是很容易融合在一起,产生共鸣的。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饶泳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佩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