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2-08-13 00:00

最近几年,自然教育备受推崇,其主要背景是身处都市的孩子对自然普遍缺乏接触与认知的机会。与部分商业机构组织的自然研学活动相比,更大众化的感受自然的方式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参观中西部地区的各种自然遗产或景观。笔者近几年也携娃先后探访了湖北恩施大峡谷、神龙架的大九湖和贵州遵义的瀑布、毕节的织金洞及九洞天。所到之处,孩子们也都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但进一步追问,具体的知识得在哪里,很多孩子支支吾吾。

pic_1202002

资料图

上述现象并非偶然,很多人甚至成年人对自然遗产或景观也是一知半解,更多只是走一圈、拍照打卡、“到此一游”。

自然教育日渐风靡的当下,孩子们当如何与自然发生对话,当如何提高孩子们对自然的鉴赏能力呢?

通过游历自然遗产,可以加深对“地域差异性”“人地关系”“生物多样性”“自然主义”“生态主义”“自然即美”“人类在自然面前非常渺小”等的理解与认知。现代化与工业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与生态普遍缺乏敬畏心,迷信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对都市之外的环境认知非常稀缺,对自然物的直接感知更多限于城市里的动物园与植物园,而对溶洞、瀑布、沙漠、戈壁、地下河等自然物相对陌生。经常性游历自然遗产或景观,无疑可以增加人们对生物多样性、自然与生态主义、人类与其他万物生灵和谐共存等观念的理解,同时也会一定程度剔除人定胜天论、技术万能论、狭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等想法。

关于“自然遗产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核心与关键问题,孩子及家长们不妨在制定游览攻略之时,查阅相关资料,对自然遗产有初步的了解,通过网络搜索目的地自然遗产或景观的发生条件、发展与演化过程。同时,自然遗产经营与管理公司不妨增设针对特定遗产或景观的视频介绍环节,比如针对织金洞或九洞天等自然遗产,相关管理方可以在检票后让游客来到一个大规模的视频播放大厅,循环播放关于熔岩、溶洞及地壳运动等地质与地理知识,让来访者有初步的认识。我相信,坐在教室里听科学或地理老师讲授地壳运动,其效果绝对比在溶洞前观看地壳运动视频短片、进而进洞进行鉴赏逊色很多。

另外,在开展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针对自然遗产的社会调查。比如询问自然遗产地附近的居民或路边摊贩,“你们这里是何时被圈起来作为景区的”“景区成立后,你们村有哪些变化”“你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景区给你们带来哪些好处”“景区有没有给你们带来一些坏处,如果有,有哪些”“你们之前的房子或田地还在吗,有没有被征用,上面补了多少钱给你们”“你们对于景区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笔者相信,类似这样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自然遗产的社会建构过程及特定情境下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

自然遗产或景观不仅需要被可见,还需要被解析,被可读,被可识,这应当是自然教育的应有之义。

□姚华松(作者系广州大学副教授

编辑:何起良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何起良4.52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