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湾区精彩。
——广州——
绘冠南天——粵藏宋元书画特展
时间:8月19日-11月27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
粤博宋元书画倾囊而出!广东文博机构首次举办宋元书画主题展览,岭南文博机构收藏宋元书画首次汇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7家知名文博机构鼎力支持。 2022年5月,展览获选为广东省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陈列展览精品。
宋拓王沇本兰亭序重回故地,广东人最早的两件传世书法首次回家。展览期间,在广东省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粤博还将与广东知名演艺机构合作,持续推出原创“沉浸式展演”活动,为观众开启“看展、听曲、赏舞”跨界融合的视听体验!
7号空间 | 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第二十七回“郑云瀚「九十一」”
时间:8月12日-9月4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7号厅
艺术家郑云瀚生于黑龙江,是为数不多的一位长期关注家乡、历史、文献,并能很好的平衡现实,报以诗意和温情的艺术家。与以往为人熟知的影像和多媒体交互装置的表现手法不同,本次展览以架上绘画为主,即将给观者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物,作为绘画的对象,给观者提供了一种以形体为中心的、更在眼前的空间。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家郑云瀚正在进行一场静物画领域的当代性实验。在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郑云瀚把目光聚焦于家宅内的每一个独立物件:沙发、暖水瓶、炒锅……日常物的单纯绘画性表述背后是浓厚的哲学意味。以带有坚硬感的建筑材料附在画布上为底,斑驳的笔触承载着多样的思绪,在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自我修行般的内在体验。
与之相符,本次展览的展陈颇具巧思。郑云瀚在展览中置入的钢琴、音乐和空间中展示的画作,试着将美术馆空间和私人空间混淆。这是关于安全感的,个体尺度的,并在可能的时刻,与另外的人相遇。私人的和公共的,在这里是一个有趣的整体。也许可以在郑云瀚的作品中,找到张力的同时,得到内心的平静和释放。
复调书写——杨述、漆澜、屠宏涛、李青四人展
时间:8月12日-9月8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No.5/6/8/9号厅
生于20世纪60-80年代的杨述、漆澜、屠宏涛和李青四位艺术家,在绘画求学的路上,兼收了东西方艺术的影响,在碰撞与反思中逐渐形成各自融合探索之路。本次展览以“复调书写”的错落对话形式,呈现四位艺术家在当代绘画语言的探索中,关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独立各异又充满着对话的绘画书写。
一方面,“抒写”:具有自我色彩的绘写表达,追求情感性的场景叙事和直觉性的实践表达。在杨述的作品中,色彩与笔触结构间形成了如涂鸦般的即兴乐曲风格,笔法斑斓,色彩有着直抒胸臆的天真;漆澜的绘画中,中国画般的手顺和节奏所产生的肌理感,在“自我”与“经典”之间不断进行着深入历史纵深间的交流甚至抗辩。而另一侧的“书写”,则偏重于客观的、抽离的理性思考,将艺术家对外在的观察进行打磨,再反思入画。屠宏涛的作品,在高度抽象的画面间营造着一种多维复杂的空间关系,它们来自不同时空片段间的视角叠加,以丰富的材质和旷达的肌理“坍缩”于“此刻”的平面间;而李青的绘画则善于在日常空间和图像中捕捉微妙的理性裂隙,在相似和矛盾的作品中构建自我和他者相互“观看”的关系。
广东美术馆希望借此次展览探讨绘画本体语言间的多重对话,旨在为公众送上一曲绘画创作中的复调乐章。
喃喃细语——梁海盈的图像实验
时间:8月12日-9月2日
地点:非空间——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123号之二
“喃喃细语”意为声音细而轻,是一种“柔”的状态。梁海盈的系列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古老东方哲学和智慧,“水处下而利万物”,水至柔而能穿石,“水”以“喃喃细语”的方式讲述着那个至高存在的“道”。
“空寂”的虚无意境、“平淡”的美学观念,“少即多”的禅宗思想始终启发着梁海盈的艺术创作,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进行学科学理的重新解读,尝试建构一套具有当代基因的实验观察与创作研究的方法,艺术追求一种平淡和天真。
梁海盈的系列作品以水为媒介为思想为观念为材料,围绕“水”而展开。一方面,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思想指导她在高速运转的当代生活现状下处世的态度与修为;另一方面,借鉴《庄子》仰天俯地的观察方法,领悟万物有灵的生机和陆离之变。在以水为媒介的图像创作过程中,她与水相互观照,以田野采集和跨学科的实验方式收集声音与图式进行科学分析,归纳。数据的层层分析,实验的步步推导,创作的过程也是修行的过程,是她给予自己的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由此进行自然与生命,与宇宙的对话,以一种科学实证和分析观察的研究方法深化大众对自然哲学、生命的认识与感知。
河流脉搏——穿越边界交叠的世界
时间:7月2日-10月8日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市白云大道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三期
四条河流,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边缘,一路向南,穿越多重的边缘-中心地理关系,最终汇入印度洋与太平洋。来自海洋的季风与陆地上的多样地形交织,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气候。它们分别是独龙江/伊洛瓦底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河流脉搏”项目汇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和研究者,他们既处于内部,又站在外部,跃于层层边界之间,呈现各自对河流沿岸的观察和省思。
“河流脉搏”项目汇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和研究者,其中不乏对人、商品、劳动力、动物、语言、认同等流动的亲身实践者,也不乏对这些流动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场域的长期关注者。他们既处于内部,又站在外部,跃于层层边界之间,呈现各自对河流沿岸的观察和省思。另一方面,如同河流似血脉般连接万物,这些作品也因所关注的问题而彼此相连:殖民和战争,生态和发展,传统与迁移……
在呈现那个区域作为问题和冲突的现场的同时,展览中还回响着来源不同的传说、神话、声景、口述、被重写的文本等。在这些无法划定边界、因而得以不被统治的表达中,历史以支流蜿蜒分散又汇聚的方式,星座般地散落在多重时空维度里。“河流脉搏”希望一窥这样复线的、也许虚构的、无中心的历史观。
JC动漫馆藏日本动画赛璐璐展
时间:7月21日-8月21日
地点:方所广州店,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负一层MU35号
赛璐璐(Celluloid Nitrate)原指一种透明的合成塑料,以前制作动画时会把所有要动的部份画在原稿上,然后再依照线稿在透明胶片上上色,这张胶片就是赛璐璐画。上色后的赛璐璐画会配合背景画进行摄影,将几层赛璐璐画与背景画重叠,就可以完成动画中的一帧画面。
高成本、不易保存、难以控制品质等种种缺点,让赛璐璐画一点点被数码作画取代。不过同时因为赛璐璐的特性,同样的画面在赛璐璐上和数位作画出来区别甚大,人工手涂的颜色往往很厚,有着电脑无法呈现的深度,也就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风格。手绘动画相对粗糙,但不完美反而丰富了动画的质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赛璐璐画往往线条边界锐利,明暗关系十分明显,很少有模糊的过渡,所以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厚重感、立体感,此时的赛璐璐风格辅佐成就了大量经典作品,成为了专属于一个时代的美学。赛璐璐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几乎成为手绘动画的代名词,甚至这种鲜明的绘画特色也被衍生为“赛璐璐风格”,受到广泛的喜爱。
本次展出典藏动画赛璐璐作品14幅,与各位爱好者分享属于赛璐璐时代的美好!
人民公园 “我家分馆——拉杆箱上的美术馆”展览
时间:7月30日-8月17日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人民公园·夹层
2022年的暑假,一场往返于广东时代美术馆和黄边村之间的旅行悄然开始,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打开自己,把目光投向城市与乡村交融的黄边,探索、感知真实的社区生活,找寻日常碎片中的艺术线索,通过观展研学、田野调查、反复讨论、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在拉杆箱上建起一座移动的“我家分馆”。如今,“我家分馆”即将漂移到时代美术馆本馆,让我们一起看看孩子们眼中的我家、美术馆、艺术和社会吧!
8月21日至9月4日展览将巡至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与更多的人见面,敬请关注。
理想食堂 芽!亚档口开幕派对「来芽,来亚!」
时间:8月7日-10月23日
地点: 广东时代美术馆一楼人民公园·理想食堂
「芽!亚档口」以亚洲风味的植物性饮食为锚点,尝试模糊饮食、艺术、生态的界限,希望以可持续饮食的体验,撬动你我对日常生活各个面向的思考。以“能量流动生态域”为策展理念的档口空间,将展出“芽!盘子”亚洲素食家庭摄影展。档口开幕当天,芽痞们将带来“芽亚蔬食茶话会”“物物交易市集”“亚细亚卡拉OK”等活动,更有融汇了人与微生物友谊的“档口发酵饮品”,搭配来自大江南北的“素食甜点”,还有自助的“植基美甲快闪”!
人工对话
时间:7月3日-10月8日,逢周六、日15:00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19楼展厅
数字时代,我们更珍惜每一次人与人相遇、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相比全知全能的网络世界,真实可感甚至存有漏洞的“人工对话”,以信息的交换,有限之知的困惑,激发学习的本能,创造艺分子与观众的相遇。这不仅是你了解展览和作品的平台,更是我们与你加深认识、共同进步的起点。
有读招待所:禾仓
时间:7月2日-10月8日
地点: 广东时代美术馆19楼东厅
“有读招待所”是广东时代美术馆公共项目部围绕当前展览打造的临时阅读分享空间,我们挑选了与当期展览主题相关的书籍、影像、音乐,也期待与更多伙伴在此发起活动,起于展览,更不止于展览。 这一次,以展览“河流脉搏”为契机,無名营造社(Mume Design)发起并实施“移筑”事件,将一座侗族禾仓移入东厅。本期“有读招待所”中,我们邀请观众透过一座建筑所开启的通道,阅读人与族群的生活形态,思考在传统与更新、流动与安居之间复杂的个体经验。
低地小组:地胆菜单
时间:7月16日-8月26日
地点:南方收藏家联合会,广州市天河区VLAB壹号大院三号楼
以往广东人爱称熟悉街头巷尾美食的人为“地胆”,而蔓延的疫症令“地”的范畴从种植蔬菜的大江南北缩小到本土再锐减至家中器皿,识食的“地胆”唯有开出一张因“地”制宜的菜单。从现阶段的危机出发,我们折返到历史上种种自然危机,试图从以往人类探索生成的旧有经验中清理出自救指南。也许在历史指引和当前切身体验的构筑下,面对未来的自然危机,我们不至于束手无策。
——深圳——
内在逻辑——玛姬·泰勒摄影展
时间:8月12日-10月16日
地点:see+ Gallery,深圳南山区华侨城创意园北区B3-5F
玛姬·泰勒的作品专注于自然历史、分类法、古董照片,还有反复出现的云彩、留声机、护目镜及时尚主题,她带领观者遨游她的想象世界。
玛姬·泰勒的作品都是由旧照片经数码合成的影像作品。那些旧照片大部分来自二手市场,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30年代。其中,《接近爱丽丝》是玛姬·泰勒迄今规模最大的作品系列,她在唤起人们对卡罗尔描述的仙境设想的同时,凭借这些后现代艺术语境下的作品成为了新一代摄影大师。
“内在逻辑”突出了玛姬·泰勒对是什么使图像“起作用”的灵感,以及提供了对这些灵感的形状和轮廓的注解。她多层次的图像档案回归到艺术中,像一部传达她多维想象的词典,每张图像都包含了理解其他图像语料库的关键。
回到原点:1999年以来的中国新绘画
时间:8月7日-9月4日
地点:Hi艺术 hiart space,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望海路1187号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L106
1999年,正值千禧年前夕,中国当代艺术正在走向转型。这种转型意味着一种代际的出现,作为改革开放的时间节点属性,它预示着一个因时间而发生的变化迟早会来到。70后成长于千禧年的前夕,并开启了千禧一代的,标志着代际节点的中国当代新艺术,它不再是局限于意识形态的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而是从大时代语境走向个人生存体验和精神诉求的自由主义式的艺术需求。而80后在此时代中亦又更加丰富加添了千禧一代的艺术表达。
“回到原点:1999年以来的中国新绘画”展览包含了70后、80后,甚至个别的90后艺术家,某种程度也像21世纪中国新绘画的一个缩影。现在恰好是个时机,可以提供给大家更多的了解,2000年以来中国绘画到底发生了什么,对过去20年来的绘画,有了一个更全方位的视角,既然已经过了这么久,大家可以有了一个更为冷静的判断。
时间之流与存在之境——毛嘉个展
时间:7月30日-9月4日
地点:白境艺术空间,深圳市福田区八卦岭工业区523栋二楼
毛嘉的作品在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从观念表达的学术目标出发,创造了富有时代与个人特点的图像系统,在很好转换传统工笔画三矾九染作画方式的同时,将西方超现实主义的场景安排法、蒙德里安的画面分割法、克里姆特的装饰性手法等等加以了转换融合。
毛嘉塑造了许多空无一人的空间,里面只有不同的物象。他通过描绘理性、冷静和几何的空间,处理时间与存在的关系,再现“钟表时间”的物质形态。当钟表时间开始隐退,原初记忆浮现,情绪、感性与知觉便会逐渐开始充盈着绵延的空间,最后,时间之流的轮廓被勾勒出来。
——佛山——
倪有鱼: 穹顶与刻度
时间:8月27日-12月18日
地点:和美术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新城怡兴路6号
2022年8月27日起,和美术馆将呈现艺术家倪有鱼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个展“穹顶与刻度”。本次展览由朱朱策划,展出作品数量达百余件,涉及绘画、装置、雕塑、图像拼贴、木刻、摄影、影像等多重媒介,将全面展示艺术家自2008年至2022年的创作实践。
有鱼经常巧妙地援引艺术史的观念与图像资源,作为自我塑造、衡量和扩展的方法,他也以此唤醒平日里搜集的文物残片、无名摄影师的照片或者跳蚤市场的旧物,这些现成品显露了他对于人文历史和博物学的浓厚兴趣,经由他富于想象力的重构,这些时光深处的遗迹被赋予了新的光晕,引导着观众的重新观看,而他整体的艺术形态在体现独创性的同时,因此带有“后制品”(Postproduction)的特征。
展览将运用由安藤忠雄担任建筑设计师的和美术馆中的三层空间,对应倪有鱼的创作背景所隐含的“天、地、人”传统三要素。艺术家以他的全部创造力,构成了一种有限而始终盘旋而上的尺度,测量着上方喻示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的穹顶。
——东莞——
宜兴西望紫砂作品展
时间:8月12日-8月28日
地点:岭南美术馆二楼C2展厅
本次紫砂作品展,由宜兴市丁蜀镇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伟群和西望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范泽锋领衔,展出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250件(套)以紫砂茶具为主的紫砂艺术精品。
本次展览,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可谓诚意满满,在众多的紫砂从业人员中,遴选工艺美术师职称以上社员的精品力作及范家壶庄、龙德堂两家紫砂艺术馆的珍藏品参展,充分彰显原创特征和时代风貌,体现了当代紫砂艺术的繁荣进步。
岭南美术馆还同步推出了“紫韵风华——紫砂艺术系列活动”,带领大家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紫砂艺术,包括紫砂陶刻演示、紫砂壶现场制作、茶艺演示、约“绘”紫砂等丰富有趣的活动。
展览期间,还将策划东莞书画艺术家与宜兴紫砂工艺师合作交流项目,让书画与紫砂艺术完美结合、互促互进。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赵婉彤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一周观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