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郑雨楠 实习生周晓丹 岭南非遗文化在一代代技艺人的传承与探索中,拥有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近日,由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主办的「对话非遗·造物」艺术沙龙在广州IFC[M空间]举行。现场,3位优秀非遗传承人代表进行对话,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走入人们的视野。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崔克勤:用木偶戏演绎精彩传奇
“我们知道,木偶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它要在操偶师的手中‘活起来’,无生命而化为有生命,无情感而化有情感。”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崔克勤分享了他和木偶戏的“一生情缘”,并演绎了一段杖头木偶戏《人偶情》。
国家非遗大师崔克勤。
《梁祝》乐声响起,偶线在他十指间游刃有余地穿过,而木偶也像是有了灵魂一般姿态万千,木偶手中一根约10米长的红绸蹁跹,活灵活现。现场的表演惟妙惟肖,人与偶“四目相对”,情意绵绵,脉脉动人,达到人偶合一的超凡境界,这段不朽的传统爱情故事以木偶戏的形式呈现,令人沉浸其中,赞叹不已。
现场演绎杖头木偶戏《人偶情》
欧琦辉:将醒狮打造成艺术IP
不同于木偶的人物形象雕刻,源于明代的彩扎(佛山狮头)扎作技艺,形体和装饰设计上均采用夸张而浪漫的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南方狮头艺术的典型代表。作为彩扎(佛山狮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黎伟嫡传弟子欧琦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狮头扎制融入文创、现代科技乃至非遗教育中来,让狮头文化的传承拥有更多可能性。
彩扎(佛山狮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黎伟嫡传弟子欧琦辉。
现场,欧琦辉通过“扎、扑、写、装”4种技艺手法让现场观众让大众直观感受佛山狮头扎作的精湛技艺。在传承狮头扎作技艺的同时,欧琦辉还尝试用各种潮流的方式,让狮头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及生活。“将醒狮打造成一个艺术的IP。因为从传统文化到当代潮流的文化,它其实是一种进化的演绎,我们要创造出一种新的醒狮的美学系统,以及独一无二的醒狮文化内涵,即‘醒’。”欧琦辉表示,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让狮头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小朋友接受属于岭南的文化传承。
将醒狮打造成一个艺术的IP。
将醒狮打造成一个艺术的IP。
“如果说北方的醒狮更多的是倾向于写实,那么我们南方的醒狮就叫做是写意,它有自己的视觉表达要素。比方说额高眼大杏仁鼻眉金口,它们有自己的形象特征。如果用最直白最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我们南方的狮子,它是具备了人物五官的特征。”欧琦辉说。他还分享了“繁花狮锦,百城百狮”计划,希望能够让醒狮去到不同的城市,跟不同的文化继续碰撞,交流和融合。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张伟潮:在龙舟上雕刻出新岭南
每到端午时节,广州河道上锣鼓喧天的龙舟赛便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趣事。“我是土生土长的黄埔下沙村人,在传统龙舟文化熏陶下长大。”80后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张伟潮分享道,父亲是一位老木匠,家中各类木刻工具齐全,在耳濡目染下,他学到了一些雕刻技艺,同时对龙舟文化感兴趣,便开启了龙舟工匠之路。
80后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张伟潮
2010年,张伟潮辞去了老师的工作,回到自己家里创建了一个简陋的工作室,开始了对龙头龙尾的研究及制作。2020年,“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申遗成功,张伟潮成为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从工匠转变为非遗传承人,张伟潮的心态有了一些变化。“以前是个匠人,就想着怎么做好手中的工作。但现在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我想通过制作龙头,让代代成长的人们不要忘记村落的文化和历史,把龙头作为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
非遗是历史的积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传承也需要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据悉,本次活动致力于激发并引导广大年轻人了解、认识非遗,进一步参与非遗的传播与传承。此前,广州IFC[M空间]以再现·再造·再生的形式,聚合和寻觅岭南非遗文化的手艺人和传承人,以非遗·市集·手艺三大核心元素,打造「非遗造物局」,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观展。此外还通过定期举办艺术展览、社会公益、非遗文化、创意活动等活动,给写字楼里的白领带来文化和艺术的熏陶。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正能量的文化艺术活动,让青年人近距离、便捷地接触、走近艺术,热爱艺术。
编辑:郑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