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广东古城》新书分享会20日举行,一起解读岭南文化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08-18 11:50

8月20日14:30,由南方都市报、N视频、南方日报出版社主办的“广东11座明清卫所城背后的故事——《走读广东古城》新书分享会”将在楠枫书院线下举办,同步N视频和南都APP线上直播。

本次活动分享嘉宾有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周佩文、南方都市报资深编辑刘晨以及N视频记者马青、阮增豪、陈艺丹。

感兴趣的读者除了可以在线上看直播,也可以到楠枫书院现场参与活动,活动现场还有买书送电影票等惊喜等着你!

微信图片_20220817210754.jpg

一书在手,走进“活着”的海疆边防史中。“走读古城”系列,由南方都市报策划,记者实地采访广东境内留存的大所、蓬洲、海门、靖海等11座卫所城,以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元形式,挖掘卫所城的往昔历史,呈现卫所城的发展现状,包括当地的民风物俗和经济功能等。

卫所制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制度,也是明代海防的基石,从明洪武十七年(1384)起,明政府在广东沿海要害处大量兴建卫所城。这些卫所城分布于广东沿海重要的关口险隘位置,依明代海防三路分布,经精心挑选布局而建,成为有明一代军事要塞,清代仍作为军事单位延续使用了80多年。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卫所城有的在清末发展成为渔业、商业重镇,有的成为原有所城后代聚成居村落,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历经了数百年风雨的卫所城使岭南文化的区域面貌更加多姿多彩。

拨开历史的尘埃,探寻文化的真相

记者在走访途中,亲历所城的历史面貌和文化底蕴。捷胜所城位于汕尾市捷胜镇,是明清两代极其重要的海防重镇,1927年,捷胜所城毁于兵燹,之后城墙又陆续拆毁,墙基变成了环城大马路,现只残存西北这古城墙的一角,而捷胜沿海发现的沙坑文化遗址群,填补了中国南方没有新石器时代历史的空白。

平海古城位于惠州市惠东县,被誉为岭南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古城独特的渊源与地理环境,使这里产生了独特的语言——军声。它是一种以北方语音为基础,融进了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的汇合体,对多种方言能运用自如,对答如流。因而,粤东一带流传着“晓得平海话,走遍通天下”之说。

民族记忆:古城中的历史遗产

每座古城都有历经百余年的历史遗迹,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祠堂、古庙宇比比皆是。锦囊所城位于湛江市徐闻县,它所尚存的一些古民居、公祠等人文遗迹,均为明清建筑风格,总计十余座,多为纯砖结构。屋顶有的四角翘起,有的四角呈45度下垂,有的四角上还有雕像,别具一格,各有特色,但都充分体现了当时当地村民高超的建筑水平和技术。

乐民所城最重要的遗迹便是十字街头的文明书院。文明书院始建于宋元符年间,为当时雷州地区三大书院之一。书院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等几个历史时期,曾经多次毁而又复。如今书院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为进二层楼房建筑,房内镌嵌有苏文忠公石刻像1块。据历史记载,书院与苏东坡有着较深的渊源。1927年5月,广东南路最早的起义——乐民起义在这里暴发。古城里的遗迹,一砖一瓦一房一院都散发着古韵味,这是古城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古城中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我们民族记忆的真实感和生活环境的延续感。

走读宝藏古城,领略0.5倍速的生活

历经风雨,所城的样貌发生了改变,但人却与古城建立起了和谐的关系。蓬洲所城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区西北部,2007年,蓬洲被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为省级古村落。走在蓬洲东,至今还能看到很多老墙和老房子,小卖部、发廊、面包店也没有商店招牌,就那么直接地敞开在你面前。这个小村庄远离城市建设的中心,安于一隅,保有着聚居式的民俗生活。虽然看起来有点老旧,并不起眼,但却显得格外有人文温度。

初到靖海所城,很容易就会被她街巷里弄的烟火气所倾倒。不同于蓬洲的生活,这里靠海,村民有卖海鲜干货的、卖豆辑的、卖生活用品的……600余年历史的所城里,做小买卖的一家挨着一家。村民在街头买一把菜,巷尾买个豆辑(靖海镇特产,用花生、麦芽糖浆等打制的小吃),随处溜达,还能买到写满每天宜忌的手撕日历,各种财神头像任选,到处洋溢着慢生活的气息。

我们走过的每一座古城就像一部部皇皇巨著,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更带着数百年的沧桑。有的备受瞩目,活力四射;有的偏居一隅,独自优雅;每一座古城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本次分享会将从记者亲历的角度出发,将古城的故事娓娓道来,身处其中,再环顾四周那些岁月流过的痕迹,也能从这里的一草一木中看到过去的影子。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李永萍






编辑:许晓蕾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南国书香节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