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14日,第五届“戏曲与俗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山大学中文系和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共同主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海内外8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
传统与新生:学术力量的碰撞
本次会议旨在为海内外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学术平台。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所所长黄仕忠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中文系康保成教授在致辞时表示,现今俗文学研究有三大陷阱,分别是文字陷阱、文献陷阱和经典陷阱。没有文字不等于没有文学,没有剧本不等于没有戏剧,俗文学也不仅仅是《红楼梦》《金瓶梅》等经典文本,学者要重视对口头文学和民间文化领域的研究。黄仕忠教授认为,俗文学研究不能照搬以往文学经典研究的方法,而是需要拓宽研究视野,树立新观念,运用新方法,例如可用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的视角来考察底层民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思考。
中山大学中文系康保成教授在致辞时表示,现今俗文学研究有三大陷阱,分别是文字陷阱、文献陷阱和经典陷阱。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所所长黄仕忠教授认为,可用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的视角来考察底层民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思考。。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潘建国在致辞中表示,“戏曲与俗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着两股学术力量,分别是传统的力量和新生的力量,这两股力量的交织孕育出了既完整又丰满,既厚重又轻盈的学术生命,显示出戏曲与俗文学研究拥有方兴未艾的美好前景。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潘建国致辞。
本届“戏曲与俗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规模盛大,参会学者数量众多,共提交论文133篇,选题非常广泛,既有戏曲史上重要问题的重新梳理与考察,又有戏曲各种要素的历史考察,也有戏剧家生平思想研究,以及戏曲理论、戏曲文献(包括海内外文献的传播)、少数民族戏剧、说唱文学等。傅谨、郑尚宪、周维培、赵山林、杜桂萍、岡崎由美、鲍震培、程芸、谷曙光、李舜华、孙书磊、夏波、杨惠玲、杨绪容等知名学者参与了论文评议,给予年轻学者以深入肯綮的点评和建议。
戏曲与俗文学的多角度研究
研讨会举行了两场大会发言和一个分会场共25场分组会议,130多位参会代表作了发言,50余名专家作了点评。会议还设立了“分组观察员”制度,龙赛州、林杰祥、李万营、周丹杰、林佳仪五位观察员分别梳理总结了各组的议题。
第一组议题主要围绕曲学与戏曲体制的发展、戏曲声腔、戏曲选本等话题展开。安庆师范大学方盛汉、浙江财经大学毋丹、陕西师范大学闫晓璇、北京大学谢璐阳、中山大学董诗琪、曾庆兰围绕戏曲体制发展进行研究,考察了戏曲乐器、节奏、曲谱、宫调的演变;牡丹江师范学院李楠、中山大学田金弘、上海师范大学李东东、广西大学李慧对弋阳腔、青阳腔、京剧和昆曲身段谱等选本进行了研究;常州大学王静雅、江苏师范大学张勇敢,就曲谱辑佚和戏曲评点进行深入探讨;中山大学陈佳宁、陈艳林将史料论证与途径探讨相结合,分析了明清戏曲中的具体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谭笑从书志、文集、笔记中搜罗材料,考察了曲家生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龙赛州对富春堂所刻戏曲进行了考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台湾中正大学卢柏勋从作品的环境、背景、影响等因素出发,考察沈璟的曲学观;北京大学薛舒丹通过“春社撞席”情节讨论了戏剧结构的价值和意义;云南大学许玥将民俗、信仰、仪式与戏剧联系起来,梳理了元杂剧与东岳崇拜的关系。
第二组议题十分丰富,包括民国戏曲研究史、日藏戏曲文献的传播与接受、中国戏曲的本体、戏曲剧本内容和版本的考察、戏曲图像和戏曲人物研究等方面。重庆大学斯维讨论了王国维戏曲观念的来源与演变;早稻田大学伴俊典考察了江户幕府藏书中中国戏曲的收藏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冯王玺从口头文学的角度讨论了“曲无定本”的问题;中山大学蒋思婷、沈珍妮考察了《暖红室汇刻传奇》,梳理了该书的编纂与刊刻情况;香港中文大学李颖瑜、邱嘉耀分析了《西楼记》《第二碑》的版本形态;中山大学黄竞娴、山西师范大学公冉然通过画像砖来考察戏曲人物和脚色;集美大学庄清华、黑龙江大学刘慧婵、浙江理工大学李碧、广西大学秦永芝等通过剧本和扮相谱,研讨田公元帅、判官、武净、杨贵妃等人物和脚色的形象特征。
第三组议题涉及清代戏曲,兼及民国及当代戏曲,讨论了作者作品、演员演出观众、地方戏行当声腔、戏曲图像、曲艺形态等话题。四川大学杨蕊提出嘉庆刊本《〈桃花扇传奇后序〉详注》编著者用历史考据的方式考证史实,以正史真实来校改艺术真实,体现了清代考据学对戏曲的渗透;中山大学潘璐以学界公认最接近“元本”的陆贻典抄本《琵琶记》为研究对象,探讨陆贻典对“元本”的保存、改动与误录,从而展示陆氏在《琵琶记》版本流传中的功过;杭州师范大学彭秋溪、谢诗瑾结合清代内廷档案与四色抄本曲本,讨论了清代内府四色抄本曲本的产生时间、抄手群体、“曲谱化”特征,更新了以往对宫廷曲本的认识;安徽师范大学李万营以新见的全本《改制皮黄新词》为线索,考订了此书的编者、序者、注者,介绍了此书下卷的剧目,说明此书不但有改编,还有新创;上海大学刘蕊提供了葡萄牙东方博物馆所藏手抄本梨园戏曲、曲谱的新线索。
第四组议题主要涉及地方戏曲、说唱曲艺等多种俗文学文体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吴越以弹词《天雨花》《再生缘》及其戏曲改编为例,探讨明清戏曲与女作家弹词的互动;中山大学练美琪、大连民族大学韩林,分别讨论了子弟书中对传统戏曲的经典剧目《牡丹亭》《西厢记》的改编和艺术创新,尤其韩林以此为切入点,比对两种问题因民族差异引发的各方面不同,来探讨满汉的文化交流;厦门大学彭兴利用广昌尖峰胡氏文书中与当地戏曲消费过程相关的经济文书,勾勒还原了客家山区乡民日常娱乐生活的经济面向;暨南大学詹晓悦针对潮州歌册“金兰投水”本事迁移进行研究,问题意识鲜明;中国人民大学武迪、台湾世新大学洪逸柔,分别考察了传记性生旦剧、明清公案剧中的律法意识及其当代改编;河北大学都刘平、中山大学陈芳、谭益波以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周丹杰则对明清戏曲文献版本、作者及创作源流进行了细致的考证。
第五组议题主要涉及小说中的戏曲材料、戏曲校勘、舞台演出、台湾北管子弟戏等话题。安徽师范大学田启龙、崔赛云、程石、尹凤仪分别就多部小说中的戏曲材料展开探讨;中山大学廖智敏讨论了中国“四大美女”概念定型与接受的过程;湖南工商大学刘娟考察了《西游证道书》的写作情况,详述了黄周星的具体贡献;中山大学钟钰婷、李健分别对曲谱的来源、编纂情况进行了细致梳理;暨南大学赵铁锌、中山大学张嘉洁对俗文学整理思想、戏曲方言文字做出论述;台湾大学傅明蔚、台湾清华大学林佳仪为台湾北管子弟戏的演出情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中国人民大学李尔清总结了《大劈棺》的演出史,并分析了舞台实践对戏曲的塑造作用;中山大学肖炳生分享了对唐传奇虚构思维的研究;中山大学薛雪从王骥德《曲律》“李尚宝伯华”切入,说明了王骥德在写作中混淆李开先和李先芳二人的情况。
黄仕忠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为年轻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资深专家的点评,不仅指出论文的优缺点,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指导与建议。所递交的论文,大多以实证为中心,发现了不少新材料,也解决了一些新问题,向学术界展现了年轻学者的锐气,另一方面,需要提高的地方也有不少,青年学者们不能只局限于材料本身,还需要运用新的理论、观点,拓展新的视野,创造新的手段、工具和方法,要认真做好学术规划,循序渐进,假以时日,成为真正的专家,同时把某个具体领域的研究,真正推向学术的前沿。他最后强调,“戏曲与俗文学”会议的宗旨是学术的交流与讨论,期待明年再次与大家在中山大学相聚,共同把戏曲与俗文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点。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通讯员 张嘉洁 廖智敏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