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社科院:未来五年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双加速”转折期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2-08-27 12:40

南都讯 记者冯芸清 实习生周晓丹 8月26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2)》。

该书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州的就业人口更加集中于第三产业,灵活就业正成为疫情之下稳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广州劳动年龄人口占市总人口比重下降了3.6个百分点,预测到2025年,广州市常住人口将超过2000万人左右,未来五年将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双加速”的转折期。

广州就业人口集中于第三产业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更完善

蓝皮书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州的就业人口更加集中于第三产业。根据2021年广州统计年鉴数据,广州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比从56.87%上升至72.45%。

其中,增幅最大的前三个行业分别为金融业(6.98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32个百分点)、建筑业(3.40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01个百分点),变化的就业构成与广州的产业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同时,灵活就业正成为疫情之下稳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新的社会阶层和新兴就业群体不断涌现,体制外就业的规模日益增长,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滴滴司机等灵活就业群体快速壮大,广州居民的就业形态日益多元化。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广州市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登记期末有效数达14.77万人,相比2020年3月底增加37.65%。

灵活就业人员规模日渐庞大,已经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不可忽视的群体。蓝皮书提到,目前广州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的对象囊括了依托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平台实现就业、但未与平台或机构等相关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以及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

此外,广州市于2021年4月1日起施行新业态工伤保险政策。截至11月,广州包括新业态从业人员在内的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8.34万人。

居民对优质医疗资源诉求强烈

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养老服务供给

医疗领域,蓝皮书指出,广州居民对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评价处于较高的满意水平。同时,广州居民对医疗费用负担、优质医生资源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优质医院分布等方面有更高水平的期待。特别是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诉求将更为强烈。

据此,蓝皮书建议,面对居民对医疗资源“提质、降价”的持续诉求,应持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并促进医疗资源高地向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巩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从数量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成质量效益提升的集约式发展。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广州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据蓝皮书数据,全市合计共有178个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092个长者饭堂,家庭养老床位已超1.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7.6张,五星级养老机构数量占广东省总数的48.0%。

其中,社会组织和企业担负了98%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97.5%的长者饭堂、75%的养老床位、95%的生活照料服务供给。目前,广州养老企业数量为7763家,高居全国各城市第一。

随着家庭小型化趋势逐渐增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被打破,科技赋能养老服务成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市统计局基于万户居民调查认为,广州市民普遍看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认为前景广阔,认可它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生活,但是目前智慧养老产业的知晓度和接受度仍不够。

广州人口年轻化态势显著

将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双加速”转折期

蓝皮书指出,广州人口“年轻化”态势显著。2020年广州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5.4岁,15-59岁劳动力人口占比74.7%。同时,老龄化明显低于大部分一线城市。2020年广州市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7.8%,老龄化状况优于全省8.58%的平均水平和全国13.5%的平均水平。

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广州劳动年龄人口占市总人口比重下降了3.6个百分点。蓝皮书预测,到2025年,广州市常住人口将超过2000万人左右,未来五年将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双加速”的转折期。

据此,蓝皮书建议,在人口变动趋势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完备、协调的家庭支持政策,有助于提升对人口的吸引力。

一方面,完善针对家庭的政策支持系统。从家庭整体需求出发,统筹促进“一老一小”家庭支持政策与教育、税收、住房和公共服务等社会政策的有效衔接,通过差异化的政策工具为不同类型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促进所有家庭平等发展。

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多主体养育和照顾成本共担机制。通过完善长期护理保险、普惠养老等“一老”政策和育儿假、生育补贴、普惠托育等“一小”政策,建立完善的照顾服务和托育服务体系,让政府、用人单位、家庭、个人共同承担家庭支持政策所带来的成本,给企业减负,为男女平等提供保障。

编辑:冯芸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