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热闻荐读 |揭秘中央预备费;专访歼-20首飞试飞员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2-08-28 18:36
定版1.jpg

一周热闻荐读

(8月22日-8月28日)

国常会拿出百亿元中央预备费用于抗旱,中央预备费都花在哪?

采写:南都记者 丁境炫 编辑:梁建忠

pic_1164216

8月27日,烈日下,为干旱的稻田送来灌溉用水。湖南衡阳市应急综合救援大队队员在耒阳市坛下乡抗旱救灾。     新华社发

离中稻收割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近期却高温少雨、旱情发展迅速。8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中央预备费里拿出100亿元,支持抗旱减灾,重点支持中稻抗旱。

南都记者注意到,这已不是国务院今年第一次使用中央预备费。在一个月前的7月26日,李克强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持召开抗洪抢险救灾和防汛工作视频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李克强部署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并表示立即动用中央预备费,先预拨几十亿元资金支持受灾严重地区,按灾情核查进度再加大支持力度。


河南汝州抽干湖水抓捕一个月,捕到的“怪鱼”究竟什么来头?

采写: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宋凌燕 编辑:梁建忠

c5b50fedf166494a9b52adcc75177527.jpeg

鳄雀鳝。资料图

近日,河南平顶山汝州市中央公园的“怪鱼”上了热搜。身长一米,尖尖的嘴巴,细碎的牙齿……这种长相奇怪的物种就是鳄雀鳝,一种大型凶猛的掠食性种类鱼。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它原产地为北美,由于北美当地气候与我国类似,鳄雀鳝具备低温属性,所以能在我国自然水体很好存活和越冬。而且相比原产地,鳄雀鳝在我国由于没有天敌,因此它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周围水域本土生命绝迹。

为了抓捕这条怪鱼,河南平顶山汝州市为此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7月26日开始,河南平顶山汝州市中央公园派出救援队的工作人员抽干湖水抓捕怪鱼。近几日,更是吸引了三千多万网友在直播间围观。

不少网友在关心“怪鱼”是否被成功捕捉的同时也质疑,为什么要抓捕这条鳄雀鳝?抽干湖水抓捕是最优解吗?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周卓诚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抽干全池水可能并非最优解,此外也可以采用路亚钓(仿生饵钓鱼或拟饵钓鱼)或网捕等方式。即使不可避免要抽水,在明确有涵洞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涵洞的两端事先布置网具进行阻隔,或者采用泼洒石灰或者大功率电捕的方式确保杀死鳄雀鳝。

最新消息是,历时一个月,8月27日,汝州市城市中央公园湖里的“怪鱼”已被捕获,为一雌一雄两条鳄雀鳝。


九宫格红绿灯引关注官方深夜辟谣,设计有何考虑未来会推广吗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陈秋圆 编辑:梁建忠

600x396_63045fe36d5f3.jpg

三排式“红绿灯”。资料图

8月22日,三排式“红绿灯”登上微博热搜,其设计引发网友热议,该红绿灯以三竖排信号灯组合形式出现,其中左右两边为箭头信号灯,中间一排为圆盘信号灯,因三行竖排,一排三个信号灯,被网友形象地称为“九宫格”红绿灯。

相比此前简单的红黄绿三灯,“九宫格”红绿灯设计明显更为复杂,公众需要遵守的规则也更为繁复,这引起不少网友对该灯是否适用的担忧;更有网友担心,新国标将以简代繁,未来“九宫格”红绿灯将替代常规的红黄绿信号灯。

8月22日晚间,其设计单位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回应称,所谓三排式“红绿灯”为依据2017年所实施的国家标准制定,引发争议的“九宫格”信号灯仅为特殊的一种红绿灯,用于极少复杂的路口,目的是减少人车冲突,保障道路安全畅通,目前各地在用的交通信号灯符合现行标准无需更换。

舆论争议背后,这种不常见的“九宫格”红绿灯为何如此设计,适用范围如何?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未来是否会全国推广?


给植物画“身份证”,她让压扁的植物标本在画纸上“活”过来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编辑:梁建忠

800x600_63058b09b0bcc.jpg

植物科学绘画师刘运笑向南都记者介绍她的作品。

“马上隆重登场了,不要眨眼。”刘运笑像展示魔术般打开一层又一层卫生纸,“这个,就是标本啦!”随后发出一串笑声。

谜底揭开了,只是记者不免有些“大失所望”:纸里包着的,是株瘦小伶仃且干枯的植物标本,一时间很难和刘运笑笔下饱满且富有美感的植物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植物科学绘画师的魔力:让压扁的植物标本在画纸上“活”过来,重塑植物的成长风貌。而一个好的植物科学绘画师,大多也是半个植物学家。

人们习惯把植物科学画比作植物“身份证”上的标准照。科学家每次发表植物新种的论文时,必须要有黑白的墨线图作为基本图,这是行业里一直延续的规矩。

来到华南植物园(现为华南国家植物园)22年,刘运笑也画过不少濒危植物,其实植物科学绘画师本身也是一个“濒危职业”。她告诉南都记者,回顾中国植物科学画的历史,鼎盛时期曾有160多位画师,绝大多数画师已经退休或转行,现在还在画的不超过10人。

在摄影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有人担心本就冷门的植物科学画会受到打击,但画师告诉南都记者,相较于一双画师的手,相机也有它做不到的事。


专访歼-20首飞试飞员:飞行员强调作战,试飞员更像“磨刀”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潘珊菊 编辑:梁建忠

微信图片_20220827202823.jpg

歼-20首飞试飞员李刚。

2022年是空军试飞部队成立70周年。8月27日,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大校首次公布六型战机首飞试飞员名单。他们分别是歼-5首飞吴克明,歼-10首飞雷强,歼-16首飞李国恩和丛刚,歼-20首飞李刚,运-20首飞邓友明、刘宏亮、袁志鹏,直-20首飞孙光、王勇。

在外界眼中,试飞员是科学的冒险家,是飞机设计的参与者,也是飞行的先行者。当飞机走出图纸,他们是第一个把它飞上天的人。

空军试飞员如何选拔出来?试飞员和飞行员一字之差,两者有何不同?歼-20从试飞到“参军”背后有哪些故事?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期间,南都记者专访到第一位将我国隐身战机飞上蓝天的人——歼-20首飞试飞员李刚。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