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五桂山街道党工委书记方英恩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作为全市唯一全境被划入生态保护区的五桂山,拥有全市保存最完好、森林面积最大的自然生态资源,素有中山“绿核”、“市肺”美誉。
五桂山街道立足湾区眼光、中山示范和生态特色,以建设“湾区绿谷 精美五桂山”为战略定位,全力构建“一核、两带、三区”发展新格局。一核”是指以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为原点的南桥生态保护核心区;“两带”指城桂路北段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产业带,及城桂路南段、桂南大道沿线精品文旅、休闲观光带;“三区”即长命水总部研发聚集区,龙石片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桂南乡村振兴示范区。
五桂山街道党工委书记方英恩
让五桂山的山水田园,成为优质公共产品
记者:五桂山街道,作为湾区绿谷、城市绿肺,将从哪些层面推动深中融合发展?基于自身优势,五桂山街道将如何围绕深中一体化发力?
方英恩: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打造宜居美丽环境。在严格保护好五桂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同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让五桂山优质的生态环境、纯美的山水田园,成为服务全市乃至大湾区人民的优质公共产品,成为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优质资源、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交通路网畅通、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生态风貌凸显、文化内涵丰富的山水林田村共融体,打造新时代特色精品示范村。划定乡村风貌区、特色风貌带、民宿示范点,重点加强沿河、主要道路沿线的村庄风貌改造、公共空间美化,保护好历史建筑,打造具有特色的民居、集市等文化景观,以及溪流、林边等自然景观。我们要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发力污水管网全覆盖工程建设,加快补齐污水系统化收集处理短板,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二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郭文海书记在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指出,营商环境一体化是深中一体化的前提,决不能空喊口号,必须项目化清单化,在行政审批、服务效能、惠企政策等方面学习深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逐项比对、优化提升。我们五桂山要主动对接学习,用好班子成员挂点联系规上工业企业、现场办公会、“店小二”服务企业等制度,全面提升联系服务企业精准度,坚持无私、高效、贴身,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企业,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要通过持续提升实体政务大厅服务能力、推进政务服务“自助办”“就近办”、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量等措施,不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三是发展精品文旅产业。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山水田园、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资源,主动对接深圳龙头旅游企业,招引优质项目落地,不断扩大度假旅游、体育健身、研学拓展等服务的有效供给,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将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珠江纵队广场等红色旅游景点连起来,连片建设红色文化体验区,并拓展红色文创、红色文化体验等产业,探索红色资源与文旅资源融合发展。聚焦生态资源利用,合理精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规划文旅休闲康养产业用地,面向国内外精心招引高端精品文旅项目,培育和平村、翠竹林、古寨沟等重点文旅项目落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休闲精品空间。以桂南村、南桥村为核心,推进多层次、多主题民宿、田园综合体、精品度假酒店、野奢酒店、生态康养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酒店产业集群。
推动深圳“数字+”“设计+”赋能五桂山传统产业
记者:一直以来,聚焦引入“专精特新”企业的五桂山,在创新工作如何加快布局,有哪些具体的思路与做法?
方英恩:五桂山把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紧跟全市进度,探索建立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组成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坚持“内育+外引”双管齐下,推动深圳“数字+”“设计+”赋能五桂山传统产业,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一方面,加快存量企业“垂直升级”。借助深圳的科研平台和创新资源,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重点推动五金、家具、电子等传统企业,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升级生产工艺,加快“机器换人”,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转型迈进。实施质量提升计划,开展规上企业和中小企业“双培强”行动计划,做大做强现有规上企业,加快培养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同时,建立小微企业“升规”清单,精准施策支持企业“上规入库”,积极挖掘经济新增长极。
另一方面,着力引进优质运营企业,破解私人企业、私人权属地总面积占比高、优质招商项目少等工改难题。同步面向深圳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精准招引“专精特新”产业项目,吸引绿色低碳产业相关的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聚集五桂山,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与深圳深度融合,走精品产业发展之路。
在旗溪挂牌建立“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
记者:五桂山街道如何更有效地借力深圳创新资源,发展当地文旅及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带动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实现与深圳创新资源的精准对接,推动与深圳产业协同发展?
方英恩:“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五桂山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以人才吸附效应助力创新一体化。一方面,积极贯彻落实省市人才政策,全力打造人才生态圈,有力推动人才“第一资源”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我们成立乡村建设青年团体,凝聚国内外和港澳地区名牌大学硕士博士及各类专才近40人,深度参与乡村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目前,已推动桂南叮咚荒野学堂、舒米学苑、三分地农场等18个“新农人”项目落地,并在旗溪挂牌建立“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同时,在粤山泉新厂区建设“双创”孵化基地,为自发聚集在旗溪村的双创人才提供全链条孵化服务。
另一方面,探索推进产教融合。发挥多所高校坐落五桂山的优势,加强与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等院校的合作,强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端人才、工匠人才培养功能,紧扣五桂山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谋划打造现代服务业集群
记者:五桂山街道在破除土地瓶颈方面,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以助力深中区域一体化发展?
方英恩:五桂山辖区面积101.2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约87%,且全域作为生态保护区,产业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尤为突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通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坚决突破土地低效利用、碎片化等瓶颈制约,才能拓展出足够产业空间,让整个五桂山传统产业完成转型升级,更新迭代,让生态保护区的产业经济 “脱胎换骨”,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是拆除整理一批土地空间。全面推进村集体和办事处权属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升级,同步对私人产权的碎片化低效工业用地加快改造升级,采用合作共赢、政策倒逼引导等多种方式,纳入连片改造。2022年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不少于362.8亩;2023年拆除整理不少于110亩;2024年拆除整理不少于75亩。在“十四五”期间让低效工业园总体上有序退出历史舞台,拆除整理总面积不少于547.8亩。
二是探索形成一批改革创新成果。建立以“亩产论英雄”为核心的工业用地综合评价体系,激活存量低效用地、规范二级市场交易秩序,大胆探索适合实际的改造模式,支持企业自主改造,就地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工改M0”项目——利信乐腾创新科技产业园,为本街道乃至全市“工改M0”探索经验路径,提供先进样板,闯出一条具有五桂山特色的工业园区改造升级之路。
三是打造一批高端产业载体。按需储备一批高质量发展用地,优先支持本土优质企业增资扩产,重点服务大招商、招大商,打造城桂路北段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产业带,谋划打造总部经济、高端商务、科创研发等现代服务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生命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
以湾区视野谋划“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湾区绿谷”
记者:文旅资源丰富的五桂山街道将如何落实推动两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以全面拓宽深圳中山两地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空间?
方英恩:五桂山充分发挥自身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建设省级改革创新试验区浪潮,以湾区视野谋划“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湾区绿谷”。去年起,我们主动谋划环五桂山“香山径”,串联沿途自然生态景观和公共空间资源,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活化文旅项目,振兴乡村经济,真正将五桂山优质的生态资源成为全市人民乃至大湾区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
今年以来,旗溪村、和平村相继成为市民热捧的“网红村”,为了给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游玩体验,我们从导视标识系统、基础公共配套、交通动线、警示标牌、文明旅游宣传、品牌打造等多方面进行提升,进一步提升文旅管理水平,助力五桂山实现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香山径”建设契机,结合2035空间规划,预留文旅休闲用地,面向国内外精心招引高端文旅项目,加速重点文旅项目推进落地,探索农业、美食、民宿、芳香产业融合,打造大湾区生态旅游休闲精品空间。同时,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充分利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成果,在桂南旗溪村、田心旧村、南桥和平村等打造中山民宿示范性标杆项目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力鼓励和扶持精品高端文旅产业发展。
另外,要高效推进南桥村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融汇“红”“绿”资源,打造品牌。去年起,我桂山开展了一系列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包括升级中山人民抗日斗争展览,修缮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卫生站旧址,新建英雄广场、红色主题雕塑、珠江纵队广场、带状公园等。组建红色基因志愿宣讲团,拍摄南桥村红色文化的VR和视频影像,在“打卡广东红”上广泛宣传,吸引了一大批前来参观打卡的游客。
打造五桂山特色“文化IP”
记者:作为"中国沉香之乡”,五桂山域内人工种植土沉香达到600余万株,在打造“香山之品”方面,五桂山有哪些规划?
方英恩:五桂山是沉香的重要产区,根据全国土沉香野生资源普查,五桂山现有野生土沉香4万余株,占全国野生土沉香总量的1/2,辖区内的人工种植土沉香已达到600余万株。五桂山街道通过积极开展土沉香保育、宣传沉香文化、打造区域品牌等工作,在擦亮“中国沉香之乡”招牌和推动沉香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
一是落实保护保育措施。成立保护野生沉香林专职护林员队伍,配备专业护林员,专责分片24小时不间断巡护。加大巡护排查力度,各相关部门定期定量安排专职人员配合开展联合排查。为进一步加强保护,五桂山街道着眼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四通”难题,计划建设“四系统”森林防火工程,包括:巡护道系统、给水系统、视频预警系统、森林防盗系统,加快完善技防配套设施,建立现代化石井坑野生沉香林的监测体系,形成人防与技防结合的立体化防控。推动建立沉香林木种质资源库,开展对野生沉香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优良品种繁育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宣传沉香文化。加强土沉香生产与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五桂山土沉香生产与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中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联合沉香行业机构等,建设沉香种植、沉香产业、沉香体验等沉香文化展览馆,将国人用香的文化、生活习惯通过线下体验、文化活动、交流讲座等诸多形式发扬传播。打造建设与沉香资源相关的科普宣传设施,利用生态优势打造自然教育径等宣教平台。
三是打造区域品牌优势。建设沉香品牌矩阵。在现有“中山五桂山沉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丰富五桂山沉香、香山香等现有注册商标,保护好中山五桂山沉香商业价值。发展沉香特色文化产业。结合乡村振兴建设,把沉香文化和旅游、康养、文化、膳食等业态相结合,招引培育沉香主题酒店、康养项目,开发沉香特色膳食品、保健品、文创产品等,打造五桂山特色“文化IP”,提升文旅产业附加值,走出一条沉香文化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南都记者侯玉晓 实习生陆洁颖 通讯员五桂山宣
实验区不是一个拿来炫耀的“光环”,是突破中山发展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作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节点城市,在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山领题作答。“全市上下要高度统一、凝心聚力,共同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光荣使命。使命必达!”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向全市发出冲锋令。
为深入宣传报道中山全面建设省改革创新实验区各项工作,南方都市报采访中山各镇街、部门,推出“一把手”访谈系列。
编辑:侯玉晓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中山:举全市之力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