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模拟微重力实验室,郑慧琼研究员观察拟南芥幼苗生长情况。新华社
8月29日,中科院发布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任务阶段性进展。目前,各有效载荷状态良好、工作稳定。载有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已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科学实验柜通用培养模块,现在,植物已经萌发生长,后续将开展拟南芥和水稻在太空“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
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7月29日,通过地面程序注入指令,植物培养实验在轨启动。目前,拟南芥和水稻的种子已经成功实现萌发,拟南芥幼苗已经长出四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经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有5—6厘米高,生长状态良好。
“短短一个月,我们在中国空间站培育的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有望在国际上首次在空间结出种子。计划由航天员返回前进行采集,并进行冷藏保存,随航天员返回地面。”8月29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说。
郑慧琼说,由于种植空间和能源供给都十分稀缺,太空种植的农作物必须具备高产优质、高生产效率和低能源消耗的特性。
据介绍,在过去60余年中,科学家对于在空间种植和栽培植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当前研究重点逐渐由对植物幼苗阶段的研究扩展至种子生产研究,但目前只有油菜、小麦、豌豆等少数几种作物在空间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
“开花是植物发育的关键环节。在空间条件下,植物开花时间延迟、开花数目少、种子结实率低和种子质量下降等问题仍然没有克服。”郑慧琼说,本次实验将探索利用空间环境因素控制植物的开花,实现在较小封闭空间中令植物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可能途径,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南都综合)
这是“太空同款”拟南芥培养单元中拟南芥开的花(8月29日摄)。 新华社
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拍摄的“太空同款”水稻培养单元。新华社
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郑慧琼研究员(右二)和研究团队成员观察地面对照水稻实验单元里的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
这是“太空同款”水稻培养单元中水稻生长的稻穗。 新华社
《南都拍客》投稿方式
1、添加编辑微信 hemoon7772 备注:南都拍客。
2、微信扫码《南都图库小程序》,联系编辑申请账号。
编辑:高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