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延缓近视的恶化?其一,增加户外活动。其二,光学干预,比如框架眼镜、接触镜、OK镜等。要注意的是,OK镜既有效,也有风险,这要求患者具有一定护理的能力,做好日常的清洁管理。其三,药物治疗,可以根据孩子的岁数、眼睛度数、眼部适应能力等使用不同浓度的阿托品进行干预。”香港眼科医学院院士周伯展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干预措施。
8月27日,2022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粤港澳大湾区眼健康行业创新发展第二届高峰论坛暨眼科诊疗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由广东省科协与广东省科技厅指导,广东省眼健康协会主办,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
会议现场,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眼科专家、教授们就眼科临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开展创新性、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导眼健康行业创新创业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广东省眼健康协会会长岳丽菁教授在大会致辞
广东省眼健康协会会长岳丽菁教授在大会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眼健康行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助力眼科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挖掘,不断推动眼健康行业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
攻坚与突破 共话眼科前沿技术
“在眼科领域,有一部分致盲性眼病还没有好的办法去根治,如青光眼、遗传性的视网膜病变目前尚未有效治疗手段,目前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干细胞来“再生”一个类视网膜,用以替代受损的视网膜。” 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葛坚教授在《视网膜类器官移植进展与挑战》的报告中提到。
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葛坚教授
“这一研究已在恒河猴身上做了试验,通过初步观察,恒河猴视网膜膜片移植后出现了再生轴突的情况。目前全世界都在攻坚视网膜类器官构建与移植技术的优化难题,现在正处于“临门一脚”的阶段,视网膜类器官培养体系及视网膜类器官移植方法还待优化。”
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余洪华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余洪华教授则就《AI看眼 眼观全身——眼与心脑肾病智能化诊疗体系》发表演讲。
在余洪华教授看来,“视网膜影像蕴含丰富的眼底疾病信息,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视网膜为心脑肾病提供无创的观察窗口,视网膜影像分析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为建立眼与心脑肾病智能化诊疗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余洪华教授在此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视网膜年龄差”。据其介绍,“相对于其他生物学年龄,视网膜年龄差是预测衰老的新型标志物。视网膜年龄差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等的疾病早期预警的重要标志物。”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卓业鸿教授
除此以外,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卓业鸿教授、澳门镜湖医院眼科中心主任赖一凡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临床部教授刘鑫等眼科专家分别就《非人灵长类眼病模型建立及对临床转化启示》《广角接触镜下PDR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巧》《中医药治疗黄斑病变思路及病例分享》发表了演讲。
技术创新 眼科诊疗技术的演进
据安信证券2021年研报指出,中国眼部疾病患病人数超过10 亿,其中近视和干眼症患者占人口总数60%以上,且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白内障、青光眼、老花眼等与年龄高度相关的眼病发病率不断提高。
香港眼科医学院院士周伯展教授
香港眼科医学院院士周伯展教授则就《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情况及防治措施》报告发言,新冠疫情期间,学童户外活动时间显著减少和近距离工作时间增加,导致学童近视率增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近视干预措施。
与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相对应的是,随着人口逐步老龄化,青光眼疾病的高发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青光眼患病人数高达2100万人。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鹤洞分院副院长冷云霞教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鹤洞分院副院长冷云霞教授则就《青光眼手术治疗的演进》展开讲述,“目前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房水过多、眼内压力增加、流出通道堵塞、房水引流不畅等原因形成。药物以及手术治疗方式通常都从增加房水外流和减少房水生成两方面来解决。目前,早中期的青光眼的手术治疗逐步向微创化、无创化、可重复性治疗的方向演变。”
另外,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干眼症逐渐被外界称之为“流行病”。报告所示,干眼发病率高,患者基数大,干眼患者群体与干眼诊疗率有望长期维持提升态势。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袁进教授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袁进教授在演讲中提到,干眼的患病人群接近4亿人。要关注生活方式相关干眼。即由各类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干眼,在调整生活方式后,患者的症状或体征通常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甚至消失。
“要了解生活方式相关干眼常见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以及潜在的发病机制,比如干眼与睡眠障碍、美妆、饮食、焦虑抑郁等行为是否有关。对于这部分患者需要建立个性化的治疗、预防与慢病管理相结合的防治体系。” 袁进教授强调。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编辑:伍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