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会区建设成热词,专家建议深港衔接应“化学反应融合”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2-08-31 16:30
31.jpg

南都讯 记者 张一鎏 近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联合举办“2022深港合作论坛”,会上专家就北部都会区建设进行了热烈探讨,专家强调两地合作要从共同创新走向协同发展,未来深港规划对接应从“物理拼图”式的衔接转变为“化学反应”式的融合发展。


深港合作应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上协同发展

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就“北部都会区建设与深港合作新阶段”发言。他认为,在深港合作新阶段下,两地在北部都会区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近几十年的合作基础,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助力北部都会区实现建设目标。他强调,香港的城市建设模式以高密度、高强度、高收益为主,而北部都会区密度相对较低,香港模式如何匹配北部都会区建设值得关注。科创方面,需要重点研究香港科研成果如何就地进行转化,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经济转型,形成与香港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科创产业。

香港特区政府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大湾区国际信息科技协会香港会长杨德斌就“深港科技产业合作的回顾与前瞻”发言。他认为,深港合作要从目前的共同创新走向协同发展,加深双方的互补关系。未来,深港合作要深入思考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上的协同发展,要用好落马洲河套经验,打造科创高地。此外,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是跨区域性的,需要深港在规划上多方面协调,推动双方把各领域的不同标准统一,这将是深港全面融合发展的良好机遇。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香港北区区议员、香港打鼓岭乡事委员会主席陈月明就“北部都会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思考”发言。她认为,面对新形势,深港合作应立足长远目标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北部都会区建设既可以解决目前香港最为严重的房屋和就业问题,也有利于聚集科创引领创业发展,成为促进香港发展的新动力。“当前,北部都会区建设处于发展策略的阶段,且正在新建的项目较为零散,对追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可能出现偏差。且北部都会区的核心是‘南金融、北创科’。根据目前的规划来看,发展空间仍有待拓展。”

33.jpg

应推动深港产业基础设施联通,提升两地“软联通”水平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就“深港发展规划对接之新路径”发言。他指出,未来深港规划对接应从“物理拼图”式的衔接转变为“化学反应”式的融合发展模式。要完善深港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深港“硬联通”能力,探讨以深茂铁路开通为契机,谋划开通前海到香港西九龙的直达高铁列车,打通全产业链和创科融资渠道,推动两地产业基础设施联通。同时,提升深港“软联通”水平,优化针对港澳居民的税收安排、在前海试点医疗资源跨境使用、探索深港专业资格认定,联手推动航运服务业发展。

“当前,推动口岸经济带和北部都会区对接,实现深港两地在特定区域内的合作创新突破尤为重要。其中,以发展新兴科技产业为主导的深圳湾创科走廊和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东部口岸走廊,应成为未来整个北部都会区和深圳对接的‘早收项目’。”方舟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就“北部都会区建设与香港结构性改革”发言。他认为,特区政府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以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他指出,北部都会区应重点发展实体经济,不同于维港都会区的金融等服务业。在营商成本高企的香港,北部都会区需要发展知识性、技术性密集,高价值、高质量的实体经济即创新科技产业。另外,北部都会区需要发挥五所全球百强大学、诸多国家级科研机构、庞大顶尖科学家队伍及自由港经济、普通法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等优势,以创新链构建产业链。应布局大科学设施、共建跨境科研机构、引进先进制造项目、吸引全球科技企业,提升香港产业结构自足性。

编辑:柴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