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赛的舞台上,一束花在魔术师手中绽放,抛向天空后化作无数花瓣缓缓飘落,画中的女子也为此景动容,魔术师挥动手,女子悄然从画中走出。然而一番浪漫的相遇后,再回首,伊人已去,只剩魔术师“一夜白头”。
这是情景魔术《星月神话》中的情节,澳门魔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杂技家协会兼职副主席翁达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魔术相结合,用中国式浪漫打动了在场的各国评委,斩获2006年美国SAM国际魔术大赛近景魔术冠军,从此名声大噪。从生活贫困、艰苦自学的魔术小子,到三获魔术界最高荣誉“梅林奖”的世界魔术大师,多年来,翁达智坚持魔术的创作与推广。
如今正值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翁达智将代表澳门文艺界参加本届艺术节杂技艺术周的演出。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艺术空间,让他看到了魔术发展的更多可能。近日,翁达智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能把魔术带进校园,建立完善的魔术教学体系。他相信,在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界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魔术将成为一种老少皆宜的艺术,让更多人从中得到思维和审美的启发。
祖籍广东新会的魔术小子自学成才
没有师承、没有同门,一代魔术大师翁达智的魔术生涯始于一段偶遇。
翁达智1968年6月出生于中国澳门,祖籍广东新会。6岁那年,随家人在中山旅游时,街头的老艺人吸引了他的注意。只见老艺人拿起一个空水杯,用手帕挡住,突然揭开手帕,杯子里凭空装满了水。
现在看来不算稀奇的表演,却让年幼的翁达智大感震惊。翁达智当即提出想学这个魔术。老艺人却表示:“魔术不能随便教,给我300块学费我就教你。”
回家后,翁达智开始省吃俭用,早餐钱、零用钱、红包,分分角角积攒起了一个小孩的魔术梦。终于在第二年,他带着钱回中山找到那位老艺人,“他很好,因为我那时只有250元,但他破例收了钱教我空杯变水的魔术”。
为什么想学魔术?翁达智告诉南都记者,最初是觉得魔术很“威风”。他小时候家里经济困难,父母要养育四个子女,只有大年初一才能吃上一顿肉,妈妈经常用米汤哄他说是牛奶。贫困的家庭状况加上长期营养不良,令翁达智常感到自卑。参加同学聚会,面对女同学的跳舞邀约,他总是推托,“我不敢去,因为袜子上有一个大洞。” 他希望看起来很“帅”的魔术能帮他找回自信。
学会空杯变水后,翁达智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魔术。不过,当时澳门没有学习魔术的环境,他也没有钱去拜师学艺。“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学的。”他注意到每周日有一档叫《魔术皇宫》的电视节目,便请邻居帮忙录像,通过电视节目和书本,他绞尽脑汁钻研一个又一个魔术技巧。
投身魔术不能全凭兴趣,生存也是绕不过去的问题。翁达智告诉南都记者,以前澳门魔术师没有发展空间,很多人转行,他也面临着没有市场的尴尬局面。但总要想办法活下去,十多岁的他鼓起勇气,去敲一家又一家酒店门。“第一次去的是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营业部,门一打开,所有人都转过头来,我这心都发抖了。”但他还是硬着头皮找到经理递上了名片。
就这样,通过在酒店表演、上电视节目,以及免费参与公益活动演出,翁达智逐渐积累起一定知名度。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政府机构的演出邀请,这是进一步打开市场的绝佳机会。激动之余,他也心怀忐忑,“我回复他们,‘我不敢说自己的魔术好不好,这一场不收钱,你们先看我表演得好不好’”。
这一次,翁达智把握住了机会,用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也为自己在主流市场树立了口碑。“最旺的时候应该是1993、1994年左右,每个部门都拼命抢表演,我一天最多跑13个地方。”
为了补充人力和拓展市场,翁达智开始招收徒弟壮大团队,在众人的努力下,澳门的魔术行业终于有所发展,取得不错的影响力。“我派徒弟去参加国际比赛时,其他人看到澳门来的选手就不敢轻视,这是我最开心的地方。”
以中国文化为创作灵感名声大噪
翁达智曾听过一句话:“I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这句话让他深受触动,“我希望令魔术界有所不同,那是我当时的梦想”。自此,他开始投身情景魔术的创作。
翁达智创作的第二个情景魔术《星月神话》,融入了个人的情感经历和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这个作品,令他在国际上名声大噪。
2006年,他同时获得美国SAM国际魔术大赛舞台魔术和近景魔术的决赛资格。“最过瘾的是,宣布舞台六强的时候,我就站在那边的队伍里,宣布近景的六强,我又走过来到这边的队伍,很少有人能同时入围两个组的六强。”回忆起往事,翁达智仍感到自豪。
不过,参赛道路充满曲折。魔术表演需要很多道具,当翁达智带着一大箱行李来到机场准备出发时,被告知带太大件的行李不能通关。于是,原本踌躇满志的他只好匆忙拆分行李,“把行李分成16份,用衣服裹好邮寄,赶在起飞前最后一分钟,才拿着道具伞冲上了飞机”。
整个旅途几经周折,等到了目的地,更大的意外等待着他。由于行李没有妥善包装,道具在路上损坏严重,高度依赖道具的舞台魔术表演无法实现。翁达智无奈放弃舞台魔术比赛,而把全部精力放在近景魔术比赛中。
他的参赛作品正是《星月神话》,展现的是一个少年在见到画中人时的浪漫与月圆,再到画中人消失的发白与月缺。翁达智表示,西方人看到月亮会想到登陆、征服,而中国文人看到的是满月代表圆满,残月代表缺憾。
这个作品中,当他与女主角会面时,月亮是圆的。而当女主角消失,月亮就会慢慢亏损,魔术师也一夜白头。“有评委不理解一夜白头是什么意思,我解释这是中国式的浪漫,是一种情怀,并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月亮、关于爱情的故事。”有位法国评委听到介绍后深受触动,“其实你比我们法国人更懂浪漫”。
翁达智介绍,很多外国人喜欢中国文化,中国选手一上场他们都很激动。不过也存在一定风险,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是含蓄的,外国人不一定能理解。幸运的是,翁达智的表演,感染了在座评委和观众。最终,《星月神话》为他捧回了冠军奖杯。
“魔术最高的境界不是控制自己的手,是控制观众的心。”翁达智表示,魔术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表达,应该把观众的关注点从解密转换到享受表演。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一直致力于在魔术技巧的基础上,赋予魔术表演故事情节和情感内涵。
为了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翁达智看了很多书,听音乐、看电影、看戏剧,把多领域的艺术和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到魔术作品创作中。他的很多作品感人至深,为悼念父亲而创作的《念至亲》,展现生老病死的《人生的盒子》,都让观众感动不已。
见证粤港澳大湾区带来广阔市场
如今正值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翁达智也将代表澳门文艺界参加本届艺术节杂技艺术周的演出。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艺术空间,让他看到了魔术发展的更多可能。
其实早在多年前,翁达智便积极融入内地,推动魔术在内地的传播和发展。
“我算是把国外魔术道具带到内地的第一批人。”翁达智向南都记者介绍,30多年前,内地还没有生产魔术道具的成熟产业,魔术道具基本都是手工制作,价格昂贵且制作周期长。他便与广东省杂技家协会合作,将国外批量生产的道具带到广东,“价格比之前便宜了一半。”同时,翁达智给广东魔术师上课,将国外的魔术技巧引入广东,促进广东魔术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翁达智深切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更为澳门魔术行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发展平台。几年前,他在广州番禺沙湾古镇创立翁氏魔术馆,全力发展以魔术为主题的教育、研学、冬训、夏令营等,也会定期举办业内活动。今年底,他还计划在广州黄埔区再开一个规模更大的魔术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目前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翁达智告诉南都记者,广东市场给他提供了很多展示的舞台和发展的机会。2020年11月,他还把魔术舞台搬到街头,在广州永庆坊与观众见面。
不过,翁达智也在愁自己的魔术事业后继无人。“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学魔术还要学音乐、编剧、看书,他们认为只要学技术就好了。我认为如果魔术可以走进学校,有更系统的教学,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他表示,魔术领域可学的东西很多,除了技巧,还包含文史哲理,比如西域的吐火技术如何传到中原,三国时期左慈如何利用魔术戏弄曹操。魔术表演还能锻炼人的心理能力、语言能力。
近期,翁达智继续与广东省杂技家协会合作,将在广州一所技术学校开设魔术兴趣班,计划先开10个课时的基础班,再进一步拓展到40个课时的进阶班。目前,翁达智正在编写教材,他希望将更多艺术形式融合到教材中。
翁达智介绍,广东省杂技家协会还曾针对老年人群体举办过一系列魔术表演。后来就有很多老年人来询问,表示想学习魔术,“这就让魔术有了一批老年观众”。
翁达智对魔术推广所作的努力,不仅是希望培养出一批专业的魔术师,“魔术不仅是学习技巧,还可以锻炼思维”。他相信,在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界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魔术将成为一种老少皆宜的艺术,让更多人从中得到思维和审美的启发。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杨天智 实习生 丁小燕
视频/摄影:南都记者 张驰 实习生 陆朗然 罗泳瑶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