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一”发展枫桥经验,深圳南山法院诉源治理显成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山大件事
原创2022-09-09 18:08

南都讯 记者吴灵珊 通讯员曾磊磊 2022年以来,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深入贯彻《深圳经济特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促进诉源治理效能充分释放、多元解纷水平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截至8月31日,该院新收案件29912件,同比下降16.74%;导入深融多元化调解平台案件20420宗,调解成功案件7954宗,调解成功率为38.95%,同比提升22.16个百分点。


铺设“一个体系” 加强“一体合作”

2022年3月10日,南山法院出台《优化诉源治理非诉解纷工作方案》,以该方案为“蓝图”构建起全新的诉源治理工作体系。总体架构分内外两个层面:外部层面,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动构建“1+4+8+N”分层递进诉源治理工作格局。其中,“1”是指在院部建立1个诉调对接中心,“4”是指在4个人民法庭分设诉调对接分中心,“8”是指在南山区8个街道设置负责纠纷化解和群众诉求服务的机构,“N”内涵广泛,既包括基层社区,也包括大学城、高新技术园区、商圈等具有解纷需求的地点。该解纷体系能够有效减少进入诉讼通道的纠纷数量,逐步降低“万人成讼率”。

2022年4月13日,南山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和各人民法庭诉调对接分中心正式授牌运行。今年8月,诉调对接中心升级为非诉多元解纷中心,统筹负责全院诉源治理工作。内部层面,全面践行“全领域、全链条、全周期”调解理念,把调解贯穿到诉前、审前、诉中、判后、执行等全部工作环节,配足配强驻庭调解员,优化工作机制,加大调解培训、管理、考核力度,做到“能调尽调、应调尽调”,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

加强一体协作,形成联动解纷整体合力。积极推动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与街道社区、行政机关、基层组织等常态化沟通交流、对接合作,加强矛盾纠纷数据信息搜集分析研判,及时掌握辖区内不稳定因素,做好纠纷预警、排查、化解工作。截至目前,全院已引入调解组织20家,现有驻院调解对接人员7名、特邀调解员7名、人民调解员7名、院外调解员约300名,已逐步组建起跨行业、多领域、专业化并且具有国际视野的特邀调解队伍。

积极推广“司法确认+赋强公证”工作模式。南山法院加大“调解+司法确认”工作力度,为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开通绿色通道,建立专人、专门对接渠道,保障调解协议履行到位。积极助力提升人民调解工作实效。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功能,指导人民调解,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方式,帮助调解员提升调解技能。


深入“一线服务” 争创“一流示范” 打通“最后一公里”

深入一线服务,南山法院就地化解大量矛盾纠纷。主动融入辖区社会治理大局,服务群众解纷需求,保障辖区重点工作开展。今年1-8月,法官走访街道、社区137人次,促成化解矛盾纠纷1270件。

争创一流示范,南山法院全力打造解纷特色品牌。做强诉源治理法官专家库,选任16名政治素质过硬、审判经验丰富的专业法官入库,指导基层组织化解各类疑难复杂纠纷,专家法官参与调解的曾某苇等与曾某分家析产纠纷入围深圳市首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十大民事调解案例。沙河法庭与南头街道共建“社区微法庭”,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普法宣传、讲座等活动,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西丽法庭结合司法大数据,在家事矛盾多发的街道、社区精准设立家事纠纷调解工作室,并成功创建全市法院首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南山法院推进调解平台进商圈、进园区,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区筹建“无讼园区”。

打通“最后一公里”,南山法院实现调解信息化即时化。提升调解工作智能化水平,让群众享受更便捷、更智慧、更省心的调解服务。打造全流程无纸化调解工作模式。通过深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信息化平台与广东法院诉讼服务网、综合业务系统、电子卷宗系统、深圳移动微法院的数据交互,对司法确认、诉前调解等工作进行全流程信息化办理,打破纠纷化解时空限制。引入远程视频方案实时化解纠纷。在传统纠纷调解模式中,各方当事人都需要来到法院进行调解,遇有案情复杂或当事人争议较大的情况,一两次调解往往难以奏效。南山法院深入运用深融平台、深圳移动微法院,实现在线调解、司法确认设备进一步简化,为当事人提供足不出户“掌上解纷”的司法服务体验。

编辑:戴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