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育桃李。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孕育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光荣使命。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对话2022年韶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黄陈秋老师,听她从教22年的感受和经历。
黄陈秋准备教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初见黄陈秋,她身着一袭粉色连衣裙,带着满面的笑容向我们迎来。“你们好,我是武江区田家炳小学的副校长黄陈秋。”正值下课,路上不断有学生停下来和她打招呼,她也一一回应着孩子们的问好。
当南都、N视频记者问到,和孩子的关系是否很亲近时,黄陈秋一下笑开来,“呀,被你们发现了”,带着些许的小俏皮,鼻尖微微耸起,她告诉记者,“我一直觉得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我们常说‘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它的意思就是,当学生足够信任老师,愿意亲近老师的时候,他们才愿意听你的,才能有好的教育。”
黄陈秋踏上教育者的道路,其实早在中学时代就有迹可循。“在我的中学时期,我的老师刘淑兰,她是当时少有的大学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面对学生的时候,她一直很有耐心,也很赏罚分明,不管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学生都打心眼儿里喜欢她。”从那时候起,黄陈秋就在心里默默地想:“长大后,我也想成为像她一样的老师。”
课后为学生答疑解惑。
埋下理想的种子之后,黄陈秋一直为此努力着。1999年,她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回忆起自己的第一堂课,黄陈秋仍记忆犹新。“激动又紧张,台下65个学生,他们就直直地盯着你瞧,眼睛里都是好奇和求知欲,一下就感受到了为人师的重担。我当时也在想,如果是我的老师刘淑兰在这,她会怎么做?”后来,黄陈秋用红色彩纸给孩子们裁了很多五角星,不管孩子们讲的如何,她都大大夸奖孩子一番,然后奖励一枚五角星。“他们得到五角星的时候,一下就坐得特别直,从那之后,我就知道,正面教育是远比打击教育要有用的。”
以德施教,以德立身
黄陈秋坚信,每个孩子内心都藏有一颗种子,会在某个时候被唤醒。在22年的教育生涯中,她也一直践行“正面教育理论”,用爱心和耐心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
“我曾经有一名学生,出于一些原因,他来到我班上的时候一直有些自卑,不太愿意和人交流。我关注到之后,就时常表扬鼓励他,家访的时候也会和父母沟通,让他们也多表扬孩子,后来他慢慢就开朗自信起来了。”20多年后的某一天,黄陈秋收到了这名学生的好消息,“他邀请我去他的婚礼,还让我当他的证婚人,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我没能过去。后来,他带着妻子特意和我拍了一张‘全家福’,我想这就是作为老师最幸福的瞬间了。”她向记者展示着自己手机里的合照,指尖爱惜地划过屏幕,眼角眉梢满溢着骄傲。
黄陈秋与学生夫妻的合照。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的无私奉献。对此,黄陈秋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更愿意做太阳,蜡烛是有燃尽的一天的,而太阳能够持续地发光发热,指明方向、温暖他人。”
抱持着这样的想法,黄陈秋在工作中时时留意着每一位学生的动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直到现在都是一个业界难题,父母的缺位,会导致儿童成长的过程很容易走歪,这个时候,老师的存在就尤为重要。”
谈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黄陈秋回忆:“曾经有个叫小谢的女同学,从上学开始,几乎是每天迟到,而且是迟到一节课的时间。经过了解,她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她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奶奶为了生计,平日里还要干活,所以她一个人每天都要走3公里的路上学。因为个子小,走路慢,大概要花一个小时,所以经常迟到,很是影响学习。”后来,黄陈秋去家访,发现小谢的家是她上班的必经之路,就和小谢奶奶商量,每天早上让小谢在门口等黄老师,骑车载小谢一起上学。“这一载就载了有大半年,后来她长大了一些,找到了一起上下学的小伙伴,也就不再迟到了。”
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留守儿童教育所面临的困难远不止于此。
终身教育,终生学习
教而不思则罔。“一名好老师,不仅要会教,更要会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够紧跟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去教书育人。”
黄陈秋致力于教学的同时,积极参加教研,先后发布《让识字“苦”变“乐”》《日记教学“变形”记》《两读并进,让低段阅读活起来》《以日记写话为载体,提高低段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发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功能》等论文,并获得各级奖项。
黄陈秋所获部分奖项。
她还参加多项省市课题研究,2014年主持广东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教学策略研究》;2015年主持广东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教学策略研究》并荣获广东教育学会首届小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2020年主持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提升小学青年教师教研能力的策略研究》等。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同事的眼中,黄陈秋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的真人诠释。作为武江区田家炳小学的语文学科带头人,她致力于教师团队的建设,积极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年后,她也成了另一位“刘淑兰”,成了别人的引路人,并带领着他们走向从“三尺讲台”到“时代舞台”的升华路径。
牵着蜗牛去散步
教育是双向的,老师育人的同时,也不断地从学生身上汲取着灵感。“我很喜欢一首诗,叫做《牵着蜗牛去散步》,虽然这是写给家长的一首诗,但是我觉得老师用来自勉也很合适。我改编了一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群蜗牛去散步,后来我才发现,是上帝派了一群天使牵我去散步。孩子认识世界的视角是独特的,我常常会被他们奇特的想法震撼。同时,他们虽然看似弱小,但是遇到困难往往都是迎难而上、异常坚韧的。从他们身上,我也学习到了享受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当南都、N视频记者问到黄陈秋对自己的学生有什么期望时,她陷入了沉思。好几分钟后,她缓缓地说:“这两天我们在学习许地山的一篇散文《落花生》,我就用其中父亲的那句话与孩子们共勉。‘落花生埋在地里,尽管不好看,却很有用。’做人也一样,要做有用的人,不是只做外表体面,却对社会没有用的人。”这是一名教师,对自己学生最纯粹而热烈的期望。
黄陈秋班上的学生们。
文/图: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鹿筱悦 陈诚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