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广州历史人文底蕴的西关旧址,以建筑修缮、功能置换、产业注入,成功实现老城活化。如今,永庆坊已成为承载着千年商都文化记忆的广州新地标。
永庆坊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恩宁路始建于1931年,位于广州老城区核心地带,拥有全市最长最完整的骑楼街、丰富多样的文物古迹、完好保存的旧城生活风貌,有82处相关保护建筑,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2006年,广州启动恩宁路地块的旧城改造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改造规划探索,永庆坊改造项目从最初的“大拆大建”方案转变为尊重现状的城市“微改造”。
改造过程尊重历史,留住记忆
在充分尊重历史,保护现存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旧城风貌,使城市文脉得到有效保护和延续的基础上,永庆坊通过产业更新、环境及设施更新等系统化改造,引入年轻的就业人口,改善居住条件。由政府牵头,引进非遗大师工作室,包括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多种项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历史文化街区更好传承。既有对物质形态空间的保护,又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永庆坊通过改造全面提升市政、绿化、交通及消防安全,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建筑物翻新整饰,麻石街面重新规整铺砌,建筑适度抽疏,增加了邻里花园和开敞空间,街区整体环境和风貌得到提升。改造后房屋结构更稳固,抗震设防烈度升级为7度;对消防设施进行系统性改造,加装全新消防管网和喷淋设备,增设小型消防站,配备消防管理员。增加了党建活动中心、社会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三线进行了规整,增建配电房;市政管网进行了重新规整和铺设,实现了三线下地和雨污分流。
此外,永庆坊还使用新技术提高对历史街区和老建筑更新改造的科学性,实现项目实施的“绣花功夫”引入倾斜摄影和三维建模技术推敲设计方案,提高历史建筑的设计科学性;采取建筑材料物理诊断修复与监测前沿技术,为建筑修缮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智慧城市技术实现对街区消防安全实时监控和预测。
创新改造模式,搭建平台促公众参与
2016年以来,永庆坊项目创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的模式实施片区微改造,制定《永庆片区微改造建设导则》、《永庆片区微改造社区业态控制导则》,通过BOT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由企业负责改造、建设和运营,解决资金缺乏问题。项目运营期满后交回政府,实现政府、居民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永庆坊在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时,同步编制产业导则及建筑更新导则,加强产业提升及建筑活化利用的研究。规划编制过程即由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工作部署和技术管控,促进规划和更新实施的无缝对接。打开门做规划,重视公共参与。针对区域内高度市场化、私房为主的特点,初步形成以“共同缔造”委员会推动旧城更新的创新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健全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多方参与,上下联动,形成发展共识,并为后续项目实施奠定社会基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转移。
依托旧城微改造项目,永庆坊同步成立了社区建管委,实现更新改造与自管并举,建立从规划之初-项目实施-建后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的长效管理机制,探索了基层自治模式。同时,尊重居民意愿,合理置换居住人群,扶持居民自主更新及参与街区经营活动,腾挪产业空间,形成了创客空间、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民宿、轻餐饮等多种业态复合共生的状态,实现文化的复兴和产业的提升以及民生改善。制定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构建多元产权结构与复杂土地模式下的街区土地利用政策、多功能混合街区消防审验规范及制度、历史街区建筑功能变更审批、非遗街区产业支持政策等多项政策。
采写:南都记者蒋臻 陈卓睿 冯芸清 梁思华 见习记者李竹 实习生李晓昕 周晓丹
海报设计:金国华
编辑:李竹,梁思华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广州首批十大“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