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文化走进校园,非遗传承有了新阵地。近日,东莞“文化强市•镇街文化巡礼”走进望牛墩镇,探寻“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创新建设模式。随着全镇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推进,望牛墩的乞巧文化逐步深入校园,在“潮流文化+红色文化”的打造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效,为文化服务供给注入了新动力。
乞巧文化进校园,展示的渠道与时俱进
提起东莞的七夕乞巧节,望牛墩“摆贡案、赏贡案、拜七姐”的习俗传承上百年。“乞巧节”于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望牛墩镇于2010年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
在望牛墩水乡记忆馆,浓缩着当地极为特色的乞巧文化。走进馆内,国家级荣誉的非遗作品——七夕贡案《仙凡缘》最先映入眼帘,它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在水乡记忆馆的浪漫七夕展区,陈杰芳及其他民间艺人共同完成的七夕贡案实物展品及单件贡案精品,展品每年不断更新。目前,水乡记忆馆不单是望牛墩中小学的校外拓展学习基地,也是望牛墩对外展示“乞巧”文化的重要窗口。
现年75岁的陈杰芳,来自望牛墩镇望联村五坊,是乞巧文化的“优秀传承人”。她介绍说,七夕贡案原材料全部来自谷粒、米粒、彩纸等生活废旧物品或农作物,工艺上采用手工制作,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粘、贴等传统制作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自1963年开始从事乞巧节贡案制作活动以来,陈杰芳从艺的近60年间,一直为七夕文化传承默默奉献,定期深入到望牛墩镇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工作,向学生传授“七夕贡案”有关技艺制作技术,培养中小学生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爱好。
为做好七夕乞巧文化的静态保护,望牛墩还详细整理相关文字、图片信息,编写印制了《望溪乞巧》《东莞·望牛墩——岭南魅力水乡》两本宣传图册,并将图册派送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镇图书馆,供群众阅读,为宣传和推广望牛墩七夕乞巧文化提供了翔实的图文材料。
潮流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打造文旅创意项目
今年以来,东莞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优化提升文化服务供给,着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突出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等“七大文化”。结合自身资源,望牛墩在打造“潮流文化+红色文化”方面,也作出了新的尝试。
在望牛墩望溪河畔,茂春里·望汐坊(简称“望汐坊”)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乡新晋网红打卡地。
“这里原本是一座旧粮油加工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变化,曾一度闲置。”望汐坊项目执行负责人洪泽凡介绍,在改造过程中,施工方充分利用和发掘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通过创意嫁接、修旧如旧的微改模式,赋予望联村工业遗存及旧建筑空间新生。
修补后的红砖外墙,拥有着时代的记忆,稳定的三角结构、空旷的空间设计,通过光阴结合的设计理念,将整体建筑艺术与室内空间细致融合,打造出全新的文旅创意空间与休闲体验场景。
作为望牛墩首个文旅创意产业项目,望汐坊的汐社书屋、茂春美术馆、爱心广场等,已成为当地文化创意的重要平台,为望牛墩镇积极加强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全新助力。
采写:南都记者莫晓东
编辑:莫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