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红日耀海滨,长虹飞贯若龙腾,水拍桥梁传声韵,一弦一柱奏佳音,港珠澳大桥连血脉,人工岛上会亲人……”日前,第十九届“群星奖”评奖结果揭晓,广东南音新唱《同心结》摘得曲艺类“群星奖”。这是继3年前《大营救》摘得第十八届“群星奖”后,广州蝉联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
据悉,“群星奖”是文化和旅游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而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每3年评选一次。这是第一次港澳人士共同参加中国艺术节,角逐“群星奖”,而《同心结》的参演者李卉茵也成为首位获得这项荣誉的澳门人。
广东南音新唱《同心结》剧照。
赛前受人瞩目的曲艺作品《同心结》由广州市文化馆、荔湾区文化馆联合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创作演出,成为近年来首次由粤港澳三地群文工作者联合演绎的作品。作品通过三姐妹同游港珠澳大桥,忆述“东深供水”及驻澳部队抗灾,三姐妹化险为夷的感人故事。该作品抚今忆昔歌颂祖国的伟大变化,表达对粤港澳大湾区蓝图发展的无限憧憬和期盼。
在《同心结》中,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会长李卉茵、理事长周丽珊、理事萧诗琳参与节目演出,理事李亚平负责视频设计,众人群策群力,终为大湾区摘星圆梦。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会长李卉茵(左)、理事长周丽珊(中)、理事萧诗琳(右)参与了《同心结》演出。
获得“群星奖”的首位澳门人
参演者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会长李卉茵是首次获得“群星奖”的澳门人,她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湾区合力参赛很有意义,作为一名澳门人,我很高兴能为此出力。”李卉茵透露,她除了负责节目演出之外,也积极参与到曲目的创作当中,向填词人提供了许多素材与灵感,使填词能更加贴近真实。“作品中的很多故事我都亲身经历过,《同心结》引发了我心灵深处的共鸣。它优美旋律中蕴含的不仅是个人的回忆,亦是时代的印证。我希望这首歌能够一直流传,向人们讲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故事,传达出湾区团结协力的精神。”
李卉茵还表示:作为新兴的大湾区青年文艺力量,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未来工作将继续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戏曲及戏剧文化传播、实验性的戏剧创作、品牌项目打造、青少年的戏剧文化交流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为热爱戏剧文化的年轻人在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
在传统南音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
另一位参演者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理事萧诗琳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介绍,《同心结》的创作始于2021年6月,从采风到研讨、从创作到修改、从排练到呈现,数次易稿,精心打磨,历时一年半。“广东南音是流传于广东和港澳地区特有的一种曲艺形式,用粤语来演唱,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心结》在传统南音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打破了以往传统广东南音委婉悠扬的演出方式。该作品融入琵琶、古筝、扬琴等乐器进行编曲,我和卉茵还有周丽珊是一个平喉和两个子喉的搭配。”值得一提的是,萧诗琳是第二次“群星奖”,2011年,她与师妹莫倩雯凭琵琶古筝弹唱《南音新唱十三行》摘取了第十届“群星奖”。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理事长周丽珊也是《同心结》的参演者,她曾于2004年参演粤曲《情醉珠江》获得“群星奖”。但她对此次获奖有另一番感想。她表示,能获得这一奖项,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整个团队的鼓励,接下来协会定将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推动戏剧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据介绍,成立于2020年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获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政府支持,邀请广州市原市长及广府人联谊总会会长黎子流老市长担任总顾问。协会秉承宗旨“后生皆可爱,青年永向前”,致力打造大湾区青年戏剧及戏曲交流平台,为青年传播中华文化传统而努力。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黄佩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