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的“与人民同行——纪念关山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展”,9月16日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导览嘉宾——关山月的女儿关怡,关怡不但与策展人、深圳关山月纪念馆副研究馆员丁澜翔一起给在场观众导赏,而且还深情讲述父亲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
点击视频听关怡讲述《穿针》《假日》的创作花絮
老照片里的童年
年近八旬的关怡注视着展板上的老照片,陷入了对童年的回忆。1949年底广州解放,关山月夫妇带着年仅4岁的关怡返回广州,一家三口在参观中山纪念堂时留下了这张全家福。夏天的广州炎热,年幼的关怡戴着流行的白色草帽,被父亲抱着,冲镜头露出童稚的笑容。“我现在看到自己,也有点可爱是吧?”关怡俏皮地笑起来。
关山月一家三口在参观中山纪念堂时留下了这张全家福。图为4岁的关怡。
年幼的关怡被父亲抱着,冲镜头露出童稚的笑容。
在关怡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她与父母总是聚少离多,直到1953年,中南美专在武汉成立,全家随着学校从广州搬到武汉,在这段时光里,关怡得到了更多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因此得以了解父亲的作品,甚至还成为了关山月部分作品中的主角。
《穿针》《假日》背后的趣事
1954年,武汉中南美专的一节人物课上,模特告假缺席了。当时8岁的关怡在家里缝补衣裳,女儿穿针的一幕正好被跑回家的关山月看到,于是关怡成为了父亲人物课上的小模特。一整节课下来,关怡全程保持着穿针的动作,关山月在课堂上完整细致地向学生们示范了从打草稿到上色的全部创作过程。《穿针》这一作品,便是在这堂课上诞生的。在这幅画上随处可见种种富有年代感和生活感的细节,我们能看到关怡由于长高了而缩短一截的袖子,活泼的红色蝴蝶结和当时流行的工人裤。
关山月《穿针》
年近八旬的关怡站在父亲以其为模特创作的作品《穿针》面前。当年她9岁。
依旧是1954年,放学后的关怡与自己的小伙伴搬上家里的藤椅,来到了中南美专的湖边。两个小女孩的脑袋凑在一块儿,聚精会神地读着关怡带来的新的小人书,全然不知她们成为了关山月眼中的风景。关山月用铅笔将这个充满童趣的画面记录在了自己的速写本上,回到家中慢慢创作出了《假日》。画面中两个女孩衣物、头饰等的色彩相互呼应,灵动鲜活,据关怡介绍,画中两个女孩的配饰和色彩都经过关山月的精心构思。画中吸引眼球的,还有静静垂在两个女孩上方的几株雅致的紫藤花。关怡回忆,其实当时两个女孩并不一定坐在紫藤花下,只是关山月那段时间喜欢画紫藤花,又考虑到阴凉的湖边很适合有紫藤花,于是加上了画面上淡雅的一笔。
关怡回忆父亲当年创作《假日》的过程。
记忆中父亲的创作态度
在导赏现场,关怡还讲述了父亲学着为她扎辫子的生动故事。原来,为了将画完成得更加鲜活逼真,关山月常常要身体力行地了解绘画对象——为了画好辫子,关山月便学习如何为女儿扎辫子;为了画好一个装荔枝的箩筐,关山月就找到生产箩筐的厂子,观摩编箩筐的过程。关怡回忆起父亲对学生们的教导,“要画一样东西,首先要了解它。学会规律,才能够不画错。”
父亲对关怡的教导和影响是深远的。关怡一直记得父亲对自己和学生的叮嘱,“不管做什么专业,一定要先学好做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关山月专注于记录人民群众的生活百态,始终与人民同行。关山月一直教育关怡:“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把自己特殊化,我们都是人民中的一份子。”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马含章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