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任溶溶离世,享年100岁。任溶溶曾说,与儿童文学结缘是他一生的幸运,“我自己就经常‘没头脑’,‘不高兴’是小孩子经常说的话”。
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发表于1956年,“没头脑”和“不高兴”作为童话中的两个孩子形象,一个做事丢三落四,一个开口就是“不高兴”,他们陪伴着无数孩子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是许多人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今天(9月22日),100岁的任溶溶爷爷离世了,而他创作的童话故事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枕边和大人们的心中,他笔下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也将继续陪伴着孩子们走过童年岁月。
一生“童心”未改,致力于儿童文学翻译与创作
任溶溶原名任根鎏,又名任以奇,是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
据媒体报道,任溶溶这个名字其实是他跟自己女儿“借来的”,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叫任溶溶,其实我不叫任溶溶。我家倒真有个任溶溶,那是我女儿。”。
作为翻译家,任溶溶精通英、俄、意、日四种语言。1942年,任溶溶发表了人生首篇译作《穿过狄士郡的军队》。1946年,他以易蓝为笔名,在《新文学》发表了人生首篇儿童文学翻译作品《黏土做的炸肉片》,从此开始儿童文学翻译之路。
据媒体统计,从事文学翻译80年,任溶溶翻译过伊索、科洛迪、安徒生、普希金等作家的世界文学经典,构成了近几十年中国儿童文学译介和发展的重要脉络。他的译作《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夏洛的网》等世界知名童话故事是众多中国孩子的阅读宝库,让无数孩子度过了一个温暖的童年,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
2002年,任溶溶获得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2年,他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80年的文学翻译生涯中,任溶溶更曾两度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颁发的年度翻译奖。
任溶溶曾说:“我翻译许多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只希望我国小朋友能读到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只希望我国小朋友能和世界小朋友一道得到快乐,享受好的艺术作品。”
“一直翻译人家的东西,有时感到很不满足,觉得自己也有话要说。有时一面翻译,一面还对原作有意见,心想:要是让我写,我一定换一种写法。”于是,除了翻译,任溶溶也进行儿童文学创作。
他写过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等,也写过儿童诗《我的哥哥聪明透顶》《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等。据媒体报道,任溶溶曾用“童化”这个词来形容自己被儿童文学同化的人生:“这种‘童化’将世俗功利化的人生,变成一种审美化的人生,从艰难困苦中寻出美来,寻出趣味来”,所以,“我的一生就是个童话”。
据悉,任溶溶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2013年他荣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笔下的“没头脑”和“不高兴”陪伴了孩子们66年
经典童话故事《没头脑和不高兴》是怎么来的?
任溶溶曾说过:“为孩子写作首先当然应该熟悉孩子,熟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想法。怎么熟悉孩子呢?就要和孩子交朋友,跟家里的孩子交朋友,跟周围的孩子交朋友,还有一个很好的朋友,那就是小时候的自己。”
对于《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创作历程,任溶溶曾回忆,“角色都从生活中来,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高兴嘛,我的孩子有点倔脾气,叫他做什么,他就会说:‘不高兴!不高兴!’。有一次,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故事竟然突然自己就跑出来了。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后来出版社也听说了,他们就让我写下来,我在咖啡馆里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出来了。”
1956年,这篇不到半个钟头就写出来了的童话故事在《少年文艺》发表,迄今已有66年。
1962年,《没头脑和不高兴》被改编拍摄成动画短片。该故事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更是成了中国童话幽默夸张最成功的典范之一。
无论是在图书里、还是在动画场景中,任溶溶笔下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形象都十分鲜活,深入人心,占据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不少网友表示,《没头脑和不高兴》陪伴了自己的整个童年,“小时候妈妈最喜欢读任爷爷的这本书给我听”。
而优秀、经典的作品可以跨越时代,影响几代人。有网友称自己最近也在给孩子睡前读这些小故事,“(《没头脑和不高兴》)为我和我的孩子带来了很多有趣的时光”。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罗韵
设计:林泳希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收集整理
编辑: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