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创建11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09-24 21:10

“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110年前,中华书局创始人 陆费逵先生掷地有声地阐述出版业的历史使命。

诞生于时代的呼唤之中,与中国文化共命运,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书局“守正出新”,让传统文化典籍以更具亲和力的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众所知,所用,所爱。

微信图片_20220923214222.jpg

“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暨中华书局创建110周年座谈会”现场

2022年适逢中华书局110周年诞辰。“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暨中华书局创建110周年座谈会”23日在京召开。中宣部有关负责同志,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有关行业协会、出版发行单位代表和专家出席会议。

微信图片_20220923214739.jpg

活动现场

微信图片_20220923214202.jpg

活动现场

微信图片_20220923214109.jpg

活动现场

以“开启民智”作为出版宗旨

上海。1912年1月1日,中华书局正式创办。创办者陆费逵,当时只有26岁。

“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正如《中华书局宣言书》中所言,中华书局在建局之初,就把“开启民智”作为出版宗旨,在陆费逵主持下,中华书局新式中小学教科书迅速打开局面,迅速风行全国。

中华书局总店旧址。1912年,陆费逵等在上海创办中华书局。此建筑1916年8月落成,位于上海四马路棋盘街转角(今福州路河南路口)。.jpg

中华书局总店旧址。1912年,陆费逵等在上海创办中华书局。此建筑1916年8月落成,位于上海四马路棋盘街转角(今福州路河南路口)。

学者葛兆光先生回顾这段历史时,评价道:“从1894年到1911年间,影响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现代出版的出现,其与报刊一同形成了另外一套知识生产的系统,推动了中国从封建帝国向共和的转变,其中以改变了中国人整个知识结构的教科书影响最大。将中华书局存在的意义放到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看,我们可以说,它是整个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教科书是新知识深入到一般民众的很重要的途径。”

初创-5国文教科书1-4册.jpg


历史课本教授书 (1).jpg

以新式教科书“开启民智”,其背后体现出的,是以踏实创新的出版理念推动社会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的宏大理想。

正因理想远大而理念务实,中华书局很快吸引大批志同道合者前来:梁启超、马君武、李达、田汉、张闻天、潘汉年、徐志摩、叶圣陶、朱自清、钱歌川、陈伯吹、茅盾……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组成灿烂夺目的编者作者阵容。在此背景下,《康熙字典》《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重大项目陆续出版,卢梭《民约论》、达尔文《物种原始》、亚当斯密《国富论》等经典译作相继问世,“融合国粹西学以贯之”,此为典范。

3.《康熙字典》.jpg

1.卢梭《民约论》.jpg

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华大字典》和《辞海》,开创了现代工具书编纂的先河;最早以现代排印方式整理出版大型古籍丛书《四部备要》,影印出版号称“古代百科全书”的《古今图书集成》,当时原书已几近绝迹,这一出版行为,具有文化抢救的意义。

5.《辞海》.jpg

7.《古今图书集成》.jpg

从建局到1949年,中华书局共出书6000余种,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重要古籍、少儿读物等多种门类。

中华书局亦非常注重期刊的社会影响,认为期刊“有益时代精神之养成”,创局之初,就创办了《中华教育界》,并于1914年聘请梁启超主编《大中华》月刊。“九一八”后,中华书局又策划出版《新中华》月刊,呼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中华书局创办的期刊,先后有24种发行全国,内容涵盖极广,最为著名的,就是《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妇女界》等“八大杂志”。

整理出版古籍的时代新使命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4年,中华书局完成公私合营,把总部从上海迁到了北京。1958年,国家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华书局为小组办事机构,被赋予专业整理出版古籍的时代新使命。

在众多专家和学者型编辑的共同努力下,大量精校细勘的典籍著作陆续出版,如《资治通鉴》《全唐诗》《全宋词》《册府元龟》《甲骨文合集》《中华大藏经》《古逸丛书三编》《孙中山全集》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基本典籍,奠定了中华书局新的历史地位。

而最为世人瞩目的,无疑是从1958年至1978年,中华书局组织全国专家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这套书被公认为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至高成就的标志性成果,对中华文化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1973年春,点校组部分学者与中华书局工作人员在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中华书局合影。姓名标注为启功先生亲笔。.jpg

1973年春,点校组部分学者与中华书局工作人员在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中华书局合影。姓名标注为启功先生亲笔。

欲明大道,必先读史。不同时期的“二十四史”通行本,是一个时代人们研究历史、了解历史的最重要的载体。“二十四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数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堪称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然而在以前,想要方便地阅读这套书,却并不容易。各代刊印的各种版本,字句差讹,名目繁多,没有标点分段,人们阅读起来困难重重。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如何汲取传统文化、整理国史的任务自然提上日程。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先生大声疾呼:“如果有好的可靠的版本,便可省却无数学者们浪费的校勘的时间。”呼吁组织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二十四史”。

点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工作照片1.jpg

点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工作照片

点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工作照片2.jpg

点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工作照片

历经二十年,集全国二十余家单位两百多位顶尖专家之力,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终告完成。经校勘、标点、分段,它超越了以往版本,文字准确、校勘精良、眉目清晰、版式美观,正式从图书馆、博物馆的馆藏之宝,化身千万,以一种可亲可近的形式,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家家案头可阅、户户子孙可葆、能实实在在阅读利用之书。

1959年9月,点校本《史记》出版,为国庆十周年献礼。1978年5月,点校本“二十四史”全部出齐,不久即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

很少有哪一种书,如点校本“二十四史”这样,与共和国的历史如此紧密相连。中华书局的使命传承与业务拓展,与党史国史息息相关,更与时代脉搏共同跳动。

敢领风气之先,是创立以来思想底色

1979年8月,国家出版局宣布中华书局恢复原有建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又有了专门的基地。中华书局继承了1958年以来的专业特色,积极进行中华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

在典籍整理的繁忙工作中,中华书局也一直在思考,怎样发挥优势,开拓新的出版领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地得到普及,为大众所知,所用,所爱。

实际上,文化普及,为众所用,正是中华书局一直在做的事情。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家吴晗倡议,编辑一套通俗的历史读物——《中国历史小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吴晗自己带头写了《海瑞的故事》。《中国历史小丛书》共出版了147种,包括贾兰坡《中国猿人》、单士元《故宫史话》、戴逸《北洋海军》、侯仁之《徐霞客》、任继愈《韩非》等。这套丛书,作者多为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内容又深入浅出,深受学界和读者的欢迎与好评。

1981年,《文史知识》创刊。它传承了“大专家写小文章”的优良作风,在内容编排和版式设计等方面又不断改进创新,以“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和赞誉。创刊两三年间,就每期发行二十余万册。创刊三年时,应读者要求,书局把已出的刊物全部重印。这在中外期刊史上也属罕见。

至今风行不衰的《万历十五年》,中文版最早于1982年由中华书局推出。在读者眼中,这或许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毕竟,素以古籍整理和学术出版闻名的中华书局,竟出版了这样“新异”的著作。而对于中华书局而言,敢领风气之先,其实正是创立以来的思想底色。

2000年出版的《王力古汉语字典》,则充分考虑到使用者需求,遵循体例而新意迭出。编撰者是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他为这部书早早设计了理想字典的模式,酝酿了四十多年,于1984年应中华书局之约,开始着手编写。字典义项精炼,字义清晰;努力在释义中表现出词义的时代性,从而在字典中树立起词义的历史观;还纠正了前代字词典中的一些失误,让各类学习者均可从中获益。该书被读者誉为“非常实用而且经典”“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转化

进入新世纪,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日益浓厚的兴趣,这源自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共识: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关系到每个民族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堪称民族凝聚力的源泉。这种情势之下,如何让文化典籍以更多更新更好的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做出更多的贡献?正是使命所在。

2003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朗润园“中华书局与学界共商重印书规划座谈会”.jpg

2003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朗润园“中华书局与学界共商重印书规划座谈会”

2002年,中华书局成为新组建的中国出版集团的一员,开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03年,中华书局在北大召开了“弘扬传统 重塑品牌”的座谈会,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提出“守正出新”的口号:“守正”是踏踏实实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把传统的古籍整理学术著作做好;“出新”就是认认真真地满足市场要求,让更多的读者来享受高水平的学术文化成果。

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转化,有多种可能,有多项需求,就应该呈现多番面目,开创多种玩法。

1.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11种).jpg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无疑是“守正”最合适的注脚。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出版,虽成就巨大,但受当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不同程度的遗憾。进入新世纪以后,史学研究、考古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文献资料的利用也更为充分,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古籍整理修订工作的完善以及效率。中华书局敏锐地察觉到时代需求与时机成熟的结合点,于2006年启动点校本的修订工作,集合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力量,从2007年起,全面推动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修订工程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2013年,《史记》修订本正式出版发行,至2021年12月,修订本《史记》《新五代史》《旧五代史》《辽史》《魏书》《宋书》《南齐书》《隋书》《金史》《梁书》《陈书》出版,计11种。

1.2016年读者开日.jpg

2016年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

宋云彬古籍整理奖1.jpg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

出新,还意味着重新发掘品牌价值,学习探索新的经营路径。2013年开始,中华书局与浙江桐乡市政府联合启动“伯鸿书香奖”评选,定期表彰在全民阅读推广事业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为大众推荐不同主题、不同出版社的优质图书;2015年起,中华书局在每年的4月23日举办“读者开放日”,打开大门,迎接四面八方的读者朋友前来做客,以仪式讲座、展示展览、互动体验、打卡礼赠、联动直播等多种动静结合的形式,让读者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6年,“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正式设立,秘书处设在中华书局,定期评选优质古籍整理图书,奖励杰出人才,让社会各界对古籍整理事业更加了解……

线上直播、名家讲座、趣味视频、嘉宾探店、神秘盲盒……近年来,中华书局越来越多地走出去,用全新的传播方式宣传品牌,服务公众,成为110岁的“网红博主”“带货达人”和“跨界玩家”。

2022年北京图书大厦中华书局柜台区.jpg

2022年北京图书大厦中华书局柜台区

2022年4月23日在北京图书大厦.jpg

2022年4月23日在北京图书大厦

微信图片_20220923214723.jpg

2012,中华书局提出“百年再出发”。

2022,中华书局郑重宣布“创新向未来”,这是对百年前、十年前的精神传承,也是对十年后、百年后的前路期许。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