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非遗与古村保护,政企民代表齐聚增城瓜岭村共话乡村振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2-09-24 02:20

南都讯 记者 陈卓睿 通讯员 增宣 共话丰收带来的喜悦,感受古村焕发的新活力。9月23日,恰逢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增城区“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主题宣讲暨“喜迎二十大 做新时代文明人”主题实践活动(新塘专场)在新塘镇瓜岭村举行。新塘镇各村(社区)书记、非遗传承人、企业和村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近年来,区委宣传部依托增城区“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走出了一条深入基层、热在群众的新路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源源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南都记者了解到,自增城区“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主题宣讲暨“喜迎二十大 做新时代文明人”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以来,以“百姓故事百姓讲,百姓讲给百姓听”的生动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广领域展示增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风貌,唱响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主旋律,为全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WechatIMG416.jpeg

增城区“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主题宣讲暨“喜迎二十大 做新时代文明人”主题实践活动(新塘专场)现场。(增宣供图)


非遗热,硕果丰

增城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当天,“1+7+N”增城校地宣传思政联盟新塘镇大学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接下来,新塘镇将努力搭建好志愿服务平台,推动校地宣传思政联盟共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引导青年学生争做新时代文明人,持续走进新塘,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工作。

全国非遗传承创新先锋模范人物、增城区博物馆负责人、瓜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彭小荣围绕《增城区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讲述了增城非遗传承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及经验做法,并对瓜岭村的龙舟景(瓜岭龙船景)和饼印制作技艺两项区级非遗项目进行了详细分享。

当前,增城区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了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非遗进景区、进博物馆、进校园、进商场、进社区“五进”活动转为“五在”工程广泛开展,越来越多非遗项目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从“养在深闺人未识”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赋能乡村振兴。

WechatIMG418.jpeg

全国非遗传承创新先锋模范人物彭小荣分享讲述非遗的“增城经验”。(增宣供图)

“非遗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振兴离不开深厚的自然、文化资源条件。挖掘、保护、传承根植于乡村的非遗,可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彭小荣介绍说道。

目前,增城全区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6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名;设立广州市级非遗工作站2个,非遗传承基地20个;设立非遗展厅3个、非遗工作室5个,引入社会力量合办非遗生活馆2个;拍摄非遗数字化视频60个。


古村落,新活力

探索“古村+”增城样板

走进一个村庄,就会翻开一页历史;随意踩着一块石板,就可能触动一个时代。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瓜岭古村,保留着明清时期岭南水乡的历史风貌,是广东省著名侨乡、广州唯一的水上清代建筑民居群。走进瓜岭,品味瓜岭,漫步古街幽巷,文物古迹举目可见,文化故事张耳可听。

近年来,瓜岭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环境优先、产业先行、文化为魂”的思路,在“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下,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绿色村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广州市和谐幸福村”等荣誉称号,成为了探索“古村+”模式的增城样板。

面积仅有0.6平方公里的瓜岭古村,如何在党建引领下焕发新活力?据瓜岭古村的运营方——广州吾乡美地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戚兴华介绍,在党建引领下,村企联动聚合力,投资1.9亿元将瓜岭村打造成为集创意研发、艺术创作、民宿体验空间、华侨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岭南精品村。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三大举措基本破解了村庄有历史、有底蕴、有资源,但缺资金、缺创意、缺人气的发展瓶颈。

WechatIMG419.png

瓜岭村龙船景(资料图)

其中,瓜岭村以“整村统筹”提升运营效率。通过充分挖掘瓜岭历史建筑(如公祠、碉楼、私塾、民居等)、传统街道空间、良好的水乡自然景观、成片老龄荔枝林、非物质文化、侨文化等特色资源,从整村资源摸查、规划梳理,到每栋房屋测量测绘、房屋结构安全鉴定,从全村域产业规划和村庄规划到每栋建筑充分利用场地资源的建筑方案设计,从逐栋专业修缮到每栋特色装修,将闲置的旧厂房、旧祠堂、旧民居打造成文创产业园、非遗街区和高端民宿等,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和有效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有序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同时,瓜岭村充分吸引资本、人才、智力等要素向乡村流动,积极推进建筑大师工作室、广州市民宿协会、广州市电影协会等协会组织和文创团队等落户瓜岭村。同时,不断引进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团队,把增城非遗技艺在瓜岭村全面活化。到目前,瓜岭村引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增城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项,签约广州市级非遗传承人1位、增城区级非遗传承人13位,初步形成非遗文创开发示范点和文创产业聚集区。

而“整合发展”则产生了叠加效应。据了解,瓜岭村通过对古树、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利用,通过区域景观打造、水质改善、河涌治理等多种生态手段,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利用相结合,按照“休闲旅游+文化旅游+自然旅游”的模式进行运营发展,打造富有古村自然生态和岭南文化特色的古村旅游景区。

通过村企的紧密合作,改造后的瓜岭旧民居成为非遗生活馆、乡村侨乡文化博物馆,旧祠堂成为乡村课堂、乡村文化艺术空间、乡村书屋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旧厂房成为游客中心和非遗工作站。每周举办的非遗传承公益课、书法公益课、粤剧表演,定期举办的乡村文化讲座,与多所高校合作的乡村公益设计活动常规化开展,提升了瓜岭村文化品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瓜岭村在不征、不迁、不拆的情况下,可为村民带来三大收入保障:一是通过激活空置废弃物业转化为优质高价值物业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村民开展特色农产品销售、餐饮服务、农耕体验服务等带来的经营性收入;三是古村发展将创造就业岗位约100个、带动就业岗位300-500个,由此为村民带来工资性收入。”戚兴华如是说。


家国情 赤子心

深挖“侨文化,打好新“侨”牌

瓜岭村是广东省有名的侨乡,户籍人口只有800多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却超过3000人,侨文化是该村本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瓜洲小学旧址、宁远楼、棠荫楼、祠堂、书斋……瓜岭村的每一处公益建筑,都留下了华侨的印记。这些建筑背后华侨故事身上所蕴含的“爱国、爱乡、爱家人”的精神内核,到今日依然熠熠生辉。活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塘文艺》创始人之一、增城本土知名乡土作家湛汝松以《侨乡瓜岭》为题,带众人领略瓜岭村侨文化的底蕴、特色和魅力。

如何挖掘侨资源,并用好侨文化打造品牌,成为瓜岭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考题”。湛汝松在宣讲中指出,希望瓜岭村继续深入挖掘弘扬本土文化,充分发挥侨文化,打好新时代的“侨”牌,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文化力量。

编辑:陈卓睿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