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施行首部AI地方立法,鼓励算法模型交易,给科学家解绑

南方都市报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2-10-01 09:57

10月1日,上海将实施《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将是人工智能领域首部落地的省级地方法规,也是上海二部数字经济领域地方法规。

专家对南都记者表示,作为一部促进性法规,《条例》中包含了数条包括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在内多条“激发创新活力”的规定,给予相关行业从事者一定的制度探索和试错空间,与此同时,又以负面清单等手段做顶层设计的风险预防手段,以促进人工智能行业有序、长期发展。

1

上海二部数字经济领域地方法规

《条例》是继《上海市数据条例》后,上海出台的二部数字经济领域地方法规,也是全国范围内出台的二部地方性人工智能产业立法——9月初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将于11月起施行。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的立法思路部分借鉴了《上海市数据条例》。比如在人工智能资产评估方面,沿袭了后者中数据资产评估的思路,算法模型和算力资源的交易流通,也借鉴了数据交易与流通的规定。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对媒体介绍,《条例》立足于促进法的基本定位,注重创新性和引领性,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条例》包括总则、基本要素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用赋能、产业治理与安全、附则等六章共七十二条。根据规定,在上海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用赋能与产业治理等活动,均适用《条例》。

结合上海市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条例》提出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建设创新体系、推动集群发展等方式,重点促进基础硬件、关键软件、智能产品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具体产业包括智能芯片、人工智能框架软件和系统软件、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和无人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

南都记者注意到,《条例》还两次提及长三角区域人工智能产业的协同融合发展。比如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探索共同推进跨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衔接、技术标准互认、关键领域测试数据共享互认、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等工作。按照国家部署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协同长三角其他省市打造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

上海社科院副所长丁波涛对媒体表示,《条例》对长三角区域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会带动其他地区跟进相关产业立法工作。此外,《条例》的具体条文可以为长三角区域地方立法时所借鉴,还能为长三角其他地区明确产业发展的自身定位提供参照。

2

制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

对于像人工智能这样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尚未定型的新业态新模式来说,灵活包容的发展环境尤为重要。《条例》专设“激发创新活力”的规定,给予了一定的制度探索和试错空间。

《条例》六十五条明确,对中低风险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采用事前披露和事后控制的治理模式,促进先行先试。此外,上海市有关部门可以就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轻微违法行为等制定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通过批评教育、指导约谈等措施促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上海市人大财经委立法监督处处长张震把上述条款形容为“科学家条款”。他对《上观新闻》表示,在此前的立法调研中,从事AI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最大的苦恼是“没有任何一个机构,任何人,能够告诉我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往往是事情做好披露以后,才有人告诉我们,你们这个做错了!”这次的面罚清单可以给科学家“解绑”。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也认为,《条例》六十五条为技术发展提供了保护机制。

他以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举例:“对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基本态度是包容审慎,当然后来需要平台监管,这是因为有一些问题比较突出了,所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新经济有问题就叫停,对吧?所以需要一个实验范围,比如现在的人工智能试验区、无人驾驶试行区等等。这些试验区的经验也可以为之后处理事故提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条款”并不等同于免责条款。《条例》九条明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人工智能科研、应用等领域的负面清单。

对此,段伟文认为,负面清单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在新兴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完全规避其风险,而负面清单能在顶层设计上起到预防作用:“它其实是为了促进人工智能产业更好地、更健康地、更有序地发展,是一种长期主义的做法。”

和深圳立法一样,《条例》也提出设立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委员会,职责包括制定伦理规范指南、推动参与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伦理重大问题研讨和规范制定;对涉及生命健康、公共安全重点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潜在风险开展评估等。

3

保障中小企业算力、鼓励算法交易

数据、算法、算力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而在相关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算力不均一直是中小企业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之一。

据媒体报道,此前审议《条例》时就有委员建议,通过立法共同推进公共算力资源平台建设,通过提供易得、优惠、高效的公共算力支持,保障各类研发机构和中小企业等能获得普惠的算力资源。

《条例》十四条明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部门应当会同市发展改革、科技等部门制定公共算力资源供给办法,推动公共算力资源平台建设与利用,加强算力科学调度,通过算力奖励等方式,为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提供公共算力支持,保障中小企业获得普惠的公共算力。

公共算力支持可以怎么获得?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表示,已在深圳龙岗区启用的AI创新创业园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入驻园区的企业可以得到免费算力,模型算法库,公共数据集,数据专线支持。”

除了依托园区孵化器等方式外,段伟文提到,国家实验室、研究中心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算力支持。《条例》也鼓励相关主体参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算力资源市场化交易,引导各行业合理有序使用算力资源,提升算力基础设施利用效能。

根据《条例》十五条、十六条,上海市经济信息化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指导行业组织制定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推荐目录和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推荐目录,降低算法模型交易风险,提高算法模型交易效率。

阎锐表示,这次立法推动算法模型交易流通,加强对算法模型的保护;突出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扩大面向人工智能产业的公共数据供给范围。

在梁正看来,算法模型交易是《条例》中较为有特点的部分。他指出,当下数据的流通已是常态,因此算法成为了核心技术,随着算法进入市场交易、配置,对于创业和创新都会有促进效果。

另一方面,算法模型推荐目录的建立,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也促进了算法模型的交易。段伟文指出,在对算法进行备案的同时,算法模型得到了知识产权保护。而在算法交易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市场的规范化、有序化,形成良性循环。


采写:南都记者胡耕硕

编辑:蒋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