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为什么更深刻影响国家的命运前途,更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福祉?在9月24日问数湾区第二季第6期系列对话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黄萃教授在线上分享数字化改革背景下智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在她看来,智能技术等系列变革性技术推动社会智能化转型,对个体、组织和社会系统造成综合性影响,需要建设有温度的智能社会治理体系,健全以人为本的智能社会治理体系,促进智能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成果共享。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黄萃教授做客问数湾区开讲。
智能技术对社会影响更多维深远
“问数湾区”是由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数字治理研究中心、数文明科技、南方都市报联合推出的系列活动,旨在通过讲座、圆桌讨论、论坛等形式推动湾区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进行交流,追踪湾区数字治理发展的新动态,探寻湾区数字治理创新与提升的路径和方向。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引致社会变革和制度重塑的综合影响模式与内在作用机制,是重要研究领域和前沿科学问题,重大科技变革对社会个体行为、组织结构与治理制度系统都造成深远影响。在讲座中,黄萃提到,智能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变革性技术,呈现出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耦合效应,对社会产生的多元综合影响更加多维、深远。
她从算力、算法以及数据三个角度,详细讲述智能技术的社会属性。黄萃表示,算力重新定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经济紧密相关;算法重构社会生产关系,对个体进行数据化、标签化与评分,作为中介链接建构关系,对共同体进行促成或强化;数据作为社会新型生产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算力改造升级生产力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作用于“生产者”要素,由传统的“人”变成“人+AI”,生产者可以超越生物极限,呈现指数级增长;二是作用于“生产资料”要素,数据成为一种新的劳动对象、新的生产资料,数据作为计算处理对象,从有形到无形,生生不息,越用越多;三是作用于“生产工具”要素,由传统的机械升级为计算力驱动的信息化设备,劳动效率也是指数级增长。《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提到,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5‰和1.8‰。
算法通过标签化、形成中介链接、强化共同体等方式对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了重构。举例来说,平常公众使用饿了么、美团等平台点餐,会习惯性看商家评分,滴滴等打车软件上也有出租车司机评分,这些分数无形中影响着公众对外卖商家、出租司机的评价。未来,算法可能基于不同场景与目标,建立用户的动态数字化映射模型,各种群体可能被日益量化的评价机制中的数据所左右。算法对人、内容、产品等打上各种标签,与标签化类似的,通过数据和算法对人进行评分,在算法社会越来越盛行。
数据作为社会新型生产要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已经受到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将其定义为“未来的石油”,我国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并列,突出了数据作为核心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要地位。
需要建设有温度的智能社会治理体系
黄萃教授还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三个层面,阐述智能技术对社会治理的变革性影响。在微观层面,她结合健康码、智能外呼、数字人等案例,探讨社会治理方式的精准化、规模化与虚拟化。例如,“变色”健康码体现治理服务精细化,居民通过特定手机APP在线上填写相关信息,系统会生成并发送相应的绿、黄、红码,根据颜色判断是否能够正常出行,通过更新居民的行程数据及最新的疫情数据,必要时改变健康码的颜色,以减少疫情地区人员流动。它背后是多类型数据归集、整合、分析,而且不断有治理规则出现。
在中观层面,黄萃认为体现在流程重构与组织变革,并结合深圳“秒批秒报”、大数据管理机构等案例探讨智能技术如何重组流程,促动新型组织的产生。在她看来,智能技术改变了组织流程、组织层级等映射,信息流动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日益呈现出更强的扁平化特征,智能技术的学习与分析能力也推动着组织职能与流程的重构。例如,深圳“秒批秒报一体化”,基于数据自动抓取比对进行高效率行政审批,重塑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体系,推动深圳数字政府再提速。
在宏观层面,黄萃结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浙江数字化改革等具体案例,分析智能技术如何推动社会变迁与制度重塑。
谈及智能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展望,黄萃表示,需要建设有温度的智能社会治理体系,健全以人为本的智能社会治理体系;不仅仅有高效的生产力,还要有更丰富多彩的精神空间,更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更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更包容和谐的人文关怀等。她建议要形成实践适用的思维,为前沿技术落地搭建合适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树立系统观念,综合研判新兴智能社会议题的内在机理;进一步树立共创理念,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智能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树立普惠理念,促进智能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成果共享。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南都记者 袁炯贤(受访者供图)
编辑:袁炯贤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问数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