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重阳双节福利:到祖庙看明清祝寿文物特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佛山
原创2022-09-30 15:42

9月30日上午,“福寿吉祥——明清祝寿文物特展”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藏珍阁展厅正式开幕。该展览是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与顺德结海堂美术馆共同策划的专题性文物特展,共计展出110件(套)以“寿”为题的明清文物展品,器物种类涵盖陶瓷器、金属器、漆器和玉器杂项等多个类别。

IMG_1998.JPG


明清文物,展示“福寿”文化

国庆、重阳双节将至,此次展览立足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寿”文化,围绕器物纹饰所承载的祝寿元素,分为“奇寿百态”“庆寿典故”和“吉祥寿图”三个主题,向观众展现中国人“五福寿为先”的人生哲理。

IMG_2005.JPG

展览所展出的明清时期祝寿文物丰富多样,围绕“福寿”专题,向观众展示了古代中国祝寿器物独特的纹饰与器形,巧妙呈现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盼。

1明万历 青花万寿图大碗.jpg

明万历青花万寿图大碗,外壁以青花书写相同书体的“寿”字,工整井然,尽显庄重气势,万寿图大碗以“寿”字作为一种特定吉祥祈愿的图案,以表万寿无疆之意;

10珊瑚红地仙鹤纹大吉葫芦盖瓶(一对).png

清嘉庆珊瑚红地仙鹤纹大吉葫芦盖瓶,绘饰寓意“长寿”的翱翔飞鹤,并将象征“福禄”的葫芦瓶体巧妙分割,形意兼具地表达对“福禄寿”齐全的美好祈望,是古人通过自然界动植物形态构筑吉祥寿图的艺术语言。

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藏珍阁展厅,一睹更多精彩文物,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民间收藏助力佛山文博

此次展览是2022年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与佛山民间收藏界力量的重要合作项目,以“寿文化”为线索,旨在呈现民间收藏中器形种类多样、装饰技艺丰富的明清祝寿文物,为广大市民奉上一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盛宴。

IMG_2004.JPG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凌建介绍,近年来祖庙博物馆忠实践行“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提高藏品展陈质量”的文博工作新要求,积极探索联合办展、网上展示等多种展览展示方式,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先后推出了“茶器物语——陈荣先生捐赠藏品展”“统握元枢——道教真武文物展”和“看万山红遍——佛山革命文物展”等多个原创性专题展览,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及资源参与博物馆主导的公益文化服务。

同样,此次展览的重要参与方,顺德结海堂美术馆更是多年来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倡导和传播正面的文物收藏理念,对古董艺术品鉴赏独具慧眼,是佛山收藏界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新锐力量之一。

为进一步发挥“明清祝寿文物”展的教育效能,让观众更深入了解中华寿文化的相关内容,以展览为依托,祖庙博物馆即将开展8期相配套的社教活动。10月4日重阳节当天,参观展览的观众通过关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及结海堂微信公众号,即可参与“瓦当拓印”或“彩泥印饼”体验活动(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此外,展览开展期间,逢周日上午,亲子家庭可通过电话预约参与本次展览的专题社教活动,除“瓦当拓印”和“彩泥印饼”外,成功报名的观众还能参加“寻宝任务”和“制作卷轴”两个有趣的体验活动,详情可关注我馆微信公众号相关资讯。


精彩展品抢先看

3清中期 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图盘.jpg

清中期 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图盘

此盘以铜为胎,内掐丝填春寿主题纹样,作聚宝盆于中央,宝盆内有八宝纹(法轮、宝伞、宝鱼、宝瓶、莲花、法螺、盘长、白盖),寓意“八宝生辉”,宝盆上托“春”字,中心圆型开光,内坐一寿星。掐丝内填宝蓝、深绿、鲜黄、红以及极少使用的黑、粉等色,纹饰缜密,掐丝纤细。圈足鎏金,盘底以六角锦纹为地,视觉效果强烈。

8清 粉彩双龙戏珠托福禄寿三星纹塔式炉.jpg

粉彩双龙戏珠托福禄寿三星纹塔式炉

此炉为三层结构,制作精良,外形像个宝塔。上部饰五福捧寿和花卉纹,中部镂空作6个拱门,分别为“三星门”“福寿门”“五福门”“状元门”“乃仙门”“菩星门”,宝塔外壁粉彩绘制福禄寿三星纹饰,下部肩负朝冠双耳,耳饰“寿”字纹和“回”字纹,腹部饰双龙戏珠纹,底部用矾红书写“吉祥如意”四字双行楷书款。设计精巧,纹饰细致,工艺精湛,寓意福泽深厚,多福多寿。


6清乾隆 木嵌粉彩大富贵亦寿考人物故事图瓷板插屏.jpg

清乾隆 粉彩大富贵亦寿考及诗文图瓷板插屏

此插屏瓷板通景绘制大富贵亦寿考图,汾阳王郭子仪夫妇慈眉笑目端坐于上,其众子婿聚于厅堂之中,拱手而贺,背面有长篇贺文。瓷板的绘画风格、用彩均符合乾隆晚期风格,结合背面贺文的“嘉庆十年”刻字,此瓷板应为乾隆晚期烧造,贺文为嘉庆年间后刻。贺文内容有历史人物事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郭子仪为中唐名将,又享高寿八十五,有七子八婿在朝为官,诸孙数十人,可谓人间五福集于一身。清代将此题材称为“大富贵亦寿考”,寓意富贵长寿,此类题材的瓷器烧造贯穿了整个清代。


采写:南都记者关婉灵 通讯员伍嘉雄

编辑:关婉灵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网络中国节·重阳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关婉灵7480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