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深圳理工大学(筹)、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办的“解码脑世界”第五期——《解码情绪:心情好不好,关键看大脑》准时上线,该科普活动也是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发起的脑科学进校园课程部分内容。
本期也是“解码脑世界”系列的最后一期直播。本次课程的主讲人王立平,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课程伊始,王立平观察到现场学生的行为细节,指出情绪的表现,而后通过几个生活场景的描述,进一步阐释情绪反应,引出课程的主题——大脑与情绪,“当我们身处不同环境或状况时,外界的变化会刺激大脑的内在,继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当我们的大脑对身处的状况感到不适应,便会产生情绪的变化。”
高兴、愤怒、伤心、害怕、惊喜……这是大脑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不同类型的情绪。王立平指出,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情绪都有必要,“为什么需要害怕?为什么需要惊讶?为什么需要开心?为什么还需要厌恶的情绪?因为要让别人看到你的心情。”随后,王立平分别举例说明了开心、愤怒、恐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必要性。
那么,大脑是怎么感受这些情绪的?王立平介绍,大脑中有近1000亿个细胞,构成了一个很复杂的网络,“我们大脑中的这些细胞要感知不同的情绪,而不同的情绪对我们的行为有不同的影响。”讲完大脑细胞感知情绪的原理后,王立平进一步介绍了实验室里研究大脑与情绪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回归实际生活,王立平以母亲抚摸背部作例,通俗地说明日常行为与情绪调控的关系。为什么要调控情绪?“因为我们不是每天都是同一种情绪,坏的情绪堆积到一定的地步是很危险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努力的要把积极的情绪保持住,努力地避免消极的情绪,尽量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王立平说道。
怎么缓解不好的情绪?王立平提出了许多办法:要有合理的信念;避免对每个事都带着一种“必须”“应该”的心态;不能以偏概全,认为犯了一个小错误就一无是处了;转移注意力;可以自我安慰;把心打开,跟别人交流,跟老师交流,跟家长,跟小朋友们交流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把乌云一样的情绪变成太阳式的情绪。”
此外,自然环境也可以滋养大脑。“有个实验,两个人走路,一个是大马路上走一个小时,另外一个是在森林里走一小时。实验结果显示,自然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优化恐惧的情绪。”王立平介绍道,“所以,如果有负面的情绪,有恐惧的情绪,我们就和大自然多多的对话,多多交流,接受阳光,接触草地,接受整个自然的爱抚。利用周围的环境,把自己的情绪由乌云变成阳光。”
整堂课程中,王立平基于现场听众的特点,使用生活化、场景化的描述,化繁为简,深入浅出,阐释了大脑与情绪的关系,并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解码脑世界”系列直播的最后一期。五位脑科学专家将实验室“搬”进课堂,带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完成科普,以科学解答生活,将科学的种子种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文:郑少纯 伍曼娜
摄影:霍健斌
摄影:霍健斌
编辑:陈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 解码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