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退化、反应迟缓、说话重复、理解及表达能力下降,甚至存在被害妄想症……曾经记忆里那个无所不能的“超人爸爸”“金刚妈妈”,不知何时起,慢慢变成丢三落四、喜欢重复唠叨的“老糊涂”。
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届世界精神卫生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党委书记、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宁玉萍提醒,老年痴呆不止存在于老年人,如果出现不正常的“健忘”,一定要警惕老年痴呆症!
“虽然目前暂时没有治愈方法,但药物治疗可以延缓病情,早期诊断、尽早临床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预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降低患病率。”
新华社照片,丈夫患阿尔兹海默症,77岁的许女士独自担负起照顾丈夫吃饭、穿衣、服药等大小琐事,6年来不离不弃。
80岁以上的老人中
老年痴呆患病率达20%
近年阿尔兹海默病的相关影视作品越来越多,比如《都挺好》中的苏大强,讲述85岁妈妈照顾65岁患阿尔茨海默病女儿的电影《妈妈》,以及豆瓣评分8.6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等,都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真正关注和了解阿尔兹海默病。
图源网络。
“2013年时,我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只有500万人,2019年时就到了1300万人,这是因为大家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了认知上的提升。”
宁玉萍介绍,作为最常见的一种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尚无治愈药物,其常见症状是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会出现迷失方向、思维混乱、情绪波动,甚至说话、吞咽和行走困难。最终大脑损坏严重引起身体机能受损,进而导致死亡。
“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是神经系统退休性病变中最高的,每100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里,有5个患阿尔茨海默病,且每年长5岁患病率就翻一番,80岁以上的老人里有20%以上的患病率。”
面对幻听、失忆、失控、暴躁,甚至使用暴力、大小便失禁的患者,照顾护理的家属压力非常大。“凌晨3点起床开煤气煮饭、突然拆床板、无缘无故半夜尖叫、在家里清东西搬柜子等异常行为,往往搞得一家人都不安宁。”
宁玉萍近年来接触过的老年痴呆患者不计其数,她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其看护照料、经济压力、邻里关系甚至家属情绪问题都需引起广泛关注。
东莞南城一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至今走失多次,有两次报警才找回。此后他随身戴着鲜明的辨认手环,里面有他家人的电话。南都记者 陈奕启 摄
经常性熬夜损伤脑功能
进而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痴呆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最年轻的老年痴呆患者仅30多岁。
宁玉萍介绍,目前已知的可导致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基因有三种:淀粉样蛋白前体基因、早老素-1基因、早老素-2基因。这三种致病基因遗传模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说父母双方有一方患病,他们的子女有50%的概率也会携带致病基因突变。一般来讲携带上述基因致病突变的个体之后也会发展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对具有该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如果出现记忆下降的症状,建议尽早做基因检测,提前预知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可能性,这对于疾病的干预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此外宁玉萍提醒,随着越来越多人忽视睡眠健康,经常性熬夜会损伤大脑功能,增加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尤其是中年人,如果出现不正常的“健忘”,一定要警惕。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实习生 吴颖 通讯员 宋易倩
编辑:杨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