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如何上山、外资底气在哪?首场党代表通道背后的中国故事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2-10-16 16:42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首场“党代表通道”开启,15位二十大党代表分五组,先后在通道接受中外记者采访。

南都记者关注到,首场通道上亮相的党代表来自多个行业领域,其中有不少公众熟悉的面孔,例如航天员王亚平、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被称为“土豆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等。此外,首场通道中还有不少基层党代表,如儿科医生、村支书、牧民以及民间公益救援机构的志愿者等。

首场通道上,多位党代表不仅介绍了所在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还回应了诸多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如全民冰雪运动、科技助力脱贫攻击、未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等。

pic_1187137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开幕会前,朱有勇、王亚平、武大靖代表(自左至右)接受采访。新华社发


延续党的十九大做法设党代表通道

被评为党代会更开放透明的一个缩影

“党代表通道”首设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九大期间,新闻中心共安排3场“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分别为大会开幕当天和次日早上、大会闭幕会结束30分钟后。党的十九大新闻中心副主任张强曾就此介绍,设立“党代表通道”的目的,是希望能给媒体提供更多的平台,同十九大代表面对面交流。

据公开报道显示,党的十九大期间,共有60位各行各业的党代表走上通道,直面中外媒体,他们有航天员、深潜员、国家队教练、科学家、企业家和文化工作者,还有的担任县委书记、法官等。三场“党代表通道”中外记者提问近50 次,涉及党建、反腐、扶贫、环保、经贸、科技、文体、教育、医疗、军事、外交、两岸关系等热门话题。

有专家评价,“党代表通道”的设立,是党代会更为开放透明的一个缩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教授王晓红撰文称:“‘通道’式采访并非新鲜事,相对于全国两会期间举行‘部长通道’采访,十九大的‘党代表通道’直播具有更进步的政治传播学意义和创新价值。”

王晓红认为,党代表直面媒体提问,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生动充满个性的党代表,感受到的是家国情怀、团队力量和个人理想的交织交融。她表示,“党代表通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关切,越来越善于沟通,也越来越开放自信,更反映了党的宣传系统在政治传播理念及传播技术的进步。

pic_1187145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开幕会前,周伟、杨宇、林占熺代表(自左至右)接受采访。    新华社发

首场通道15位代表答13个热点问题

“土豆院士”介绍“水稻上山”

10月16日上午,党的二十大首场“党代表通道”开启,15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二十大党代表分为五组,依次在通道接受中外记者采访。首场代表通道持续近80分钟,15位代表共回应13个热点问题。

根据安排,党的二十大期间将开设2场“党代表”通道,分别于会议召开前后,参与采访活动的党代表所涉领域涵盖党的建设、重大成就、尖端科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粮食安全、教育医疗、生态文明、大国工匠、文化体育等方面。

pic_1187138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开幕会前,朱有勇代表接受采访。    新华社发

“大家好,我叫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在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驻村科技特派员。”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声音洪亮,率先走上代表通道与媒体记者打起招呼。

朱有勇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他曾于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人大代表通道上手举土豆,向中外媒体讲述科技扶贫的故事,因此被称为“土豆院士”。此番走上党代表通道,朱有勇则围绕如何解决群众吃饭问题,介绍了“水稻上山”“旱地除草”等技术创新的故事。

云南省澜沧县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曾是深度的贫困地区。朱有勇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用冬闲田种上了冬季马铃薯,推广了林下中药材,开办了农民技能培训班,让农民人人都有技能,家家都能有收成。

朱有勇介绍,他所在的蒿枝坝村,脱贫摘帽以后,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但村里没有水田,只有旱地。针对这个问题,他和团队成功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的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旱地种植,解决了口粮生产的难题。同时,团队根据杂草的生长规律,创建了杂草萌芽期的封草技术,解决了旱地除草难题。

水稻上山技术备受农民欢迎,仅今年就在云南推广了50万亩,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蒿枝坝村277人,人均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朱有勇说。

pic_1187148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开幕会前,林占熺代表接受采访。    新华社发

《山海情》中农业专家的原型讲述减贫故事

巴布亚新几内亚一位部长把女儿名字改叫“菌草”

还有代表在通道上讲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位部长把女儿名字改叫“菌草”的故事。

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是电视剧《山海情》中农业专家的原型。1983年,他开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发明了菌草技术,帮助宁夏西海固17500多个农户摆脱了贫困,菌草也因此被称为“致富草”“幸福草” 是闽宁扶贫协作的第一个产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了贡献。

不仅如此,菌草技术和减贫经验已经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

菌草技术走向世界,林占熺印象最深的是援外第一站,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

林占熺回忆,多年前,那里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部落经济状态中,如何让他们掌握菌草这一现代生物技术,是林占熺遇到的一大难题。为此,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获得成功。

为了庆祝菌草技术示范成功,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现场会,巴新总督、9位部长、五千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会,他们载歌载舞,高呼“China菌草、菌草China”。为了记住来自中国的帮助,一位部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改叫“菌草”,而且特地登报公布。此后,从南太到非洲、拉美,许多人通过种菌草、种菇,摆脱了贫困。

林占熺称,到目前为止,他与团队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菌草技术骨干一万两千多人,培养菌草留学生24人。这些技术骨干把菌草技术翻译成18种文字在各地传播,2017年,菌草技术被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列为重点项目,正在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pic_1187146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开幕会前,周伟代表接受采访。    新华社发

昆山市委书记晒数据回应外资撤离言论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正加码昆山,持续看好中国

“外界一直有外资撤离中国的言论,作为利用外资比较集中的地方,昆山是否遇到了类似的现象?”首场党代表通道现场,有记者提问。

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苏省昆山市委书记周伟晒出数据回应:今年 8 月,昆山已提前 4 个月就完成了外资到账的全年目标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昆山全市的外贸进出口有望持续突破 1000 亿美元的大关,排名有望进入全国城市的前十五位。

他还以身边的故事举例称,不久前一家知名的光电企业在 2013 年投资昆山 13 亿美元的基础上,新近又追加 18 亿美元的投资,启动项目二期,持续增持昆山。

“有朋友问我,昆山吸引外资最大的底气是什么? 我们感到产业链优势就是最大的底气,之所以我们能够一直保持全球笔记本电脑‘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场份额,其背后就是我们一直坚持‘缺什么、招什么’,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周伟介绍,如今昆山正在积极地构建新的智能终端产业链条,聚焦头部企业,给资源,保要素,为企业落户昆山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前不久,昆山助力一家知名的头部企业,创下了 “三天办四证 ” 的纪录,确保其提前两个月通过了工厂验收,帮助其争取到了当年 200 亿元的产品大单。

周伟还介绍,目前昆山在瞄准数字经济的新赛道,紧紧围绕产业链,强链、创链,引导更多企业布局千亿级的智能穿戴的产业创新集群。尽管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但是昆山不断地赢得了海内外客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纷纷加码昆山,持续看好江苏、看好中国。

采写:南都记者 刘嫚 郭若梅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