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在最新出版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一书中,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题,阐述了办好教育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孙春兰指出,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工作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她还专门提及,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教育公平体现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
孙春兰在文中表示,要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政府以外的民办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对于扩大学位供给、满足多样教育需求来说是有益的。
她进一步强调,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加重群众负担,破坏教育生态。近年来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发展普惠园、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开展控辍保学,都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孙春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体现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她表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各级政府要承担起责任,该投入的必须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衡好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贵州省黔西市惠风学校学生在进行课后足球训练。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新学期开学后,一些中小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实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新华社发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
在文中,孙春兰指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教育正加快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需要做到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
她重点谈到了如何提升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质量。
她表示,义务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重点抓教学改革、课程质量提升,倡导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强化本科教育,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同时严格学校管理,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形成鲜明的质量导向。
职业教育则要优化类型定位,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促进提质培优,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
她表示,要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把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在包头市昆都仑区包钢第十七小学,学生们在学习马头琴。 新华社资料图
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孙春兰在文中指出,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的规律。
她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等。要坚定教育自信,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孙春兰表示,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办学,对在某些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通过个性化指导、兴趣小组等灵活教学管理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施教,使教育的选择更多样、成长的道路更宽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她提及,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读懂党的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