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国家委内瑞拉官员表示,由于持续降雨促使非洲大蜗牛快速繁殖,对当地农作物和居民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已经引发恐慌。
据法新社当地时间11月11日报道,本月初在委内瑞拉西部的马拉开波湖岸边发现了非洲大蜗牛的首批群体。自那以后,在该地区的农业区以及邻近的塔奇拉州发现了更多的蜗牛。
委内瑞拉当地人捕捉的非洲大蜗牛
马拉开波市市长拉斐尔·拉米雷斯(Rafael Ramirez)称:“已经核实了具体地点……每天大约能捕捉350只到400只蜗牛。”他说,当局正在努力抗击非洲大蜗牛入侵。
据了解,非洲大蜗牛被列为世界前100种入侵物种之一,因为它的繁殖能力很快,每两周多达600个卵,以及相对较长的平均寿命——个体可活六年。成体壳长一般为7厘米至8厘米,最大可长到20多厘米。
非洲大蜗牛可危害500多种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该物种还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脑膜炎和肠道疾病,可导致瘟疫。
马拉开波一个花园里的植物上爬着非洲大蜗牛
当地一个非政府组织的野生动物主管何塞·桑多瓦尔(Jose Sandoval)表示,这种蜗牛自1997年以来一直存在于委内瑞拉,但数量较少,在该国最后一次发现该物种是在2017年。
“这次将是不可阻挡的,它们体形很大,而且已经成年开始产卵,”桑多瓦尔说,“我们面临着入侵和瘟疫,所以当它们达到一定数量时很难根除,但是可以控制。”
桑多瓦尔在马拉开波执行清除任务,他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收集了437只蜗牛。他认为,漫长的雨季是蜗牛再现和快速繁殖的罪魁祸首。“它们(繁殖)将持续到明年三月,会破坏庄稼……它们是贪婪的,”桑多瓦尔补充说。
市民被警告勿直接接触非洲大蜗牛
委内瑞拉环境学家兼“森林之友”组织主席埃利奥·里奥斯(Elio Rios)博士说,该物种的繁殖始于祖利亚州部分城市,当时它成为生产和销售蜗牛黏液的商业对象。
“人们开始建立自己的农场,并在拉斯普尔加斯的公共市场上出售这种蜗牛和它的黏液。”里奥斯博士强调,部分非洲大蜗牛逃到更潮湿的地区,如马拉开波南部。
拉米雷斯建议市民,如果他们遇到这种软体动物,应该戴上手套把它捡起来,因为它的外壳上有细菌,不能直接接触它。
南都记者 史明磊
编辑:史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