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科院首任院长美学文集首发,他“建构了一种深圳学”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2-11-13 22:40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11月12日上午,“美学研究与文化创新研讨会暨《彭立勋美学文集》首发式”在深圳举行。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彭立勋先生是我国当代知名美学研究专家,在美感心理、审美经验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开拓了美学研究的新范式。在深圳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进程中,彭立勋身体力行,为深圳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和引领的历史作用。值此《彭立勋美学文集》出版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同人举办专题研讨会,对彭立勋先生在美学研究领域及深圳文化实践领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及重大贡献,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和评述。

此次会议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承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四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800x600_6370ba7154961.jpg

800x534_6370ba70156f7.jpg

《彭立勋美学文集》

汇集40多年来的美学研究成果

会议开幕式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杨建副院长主持。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宣读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美学家汝信先生贺辞并致辞;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院长吴定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分别为会议致辞,祝贺彭立勋先生文集出版。汝信先生在贺信中高度评价彭立勋先生的学术贡献。贺信说:彭立勋教授是我国著名美学家,长期在美学诸多重要领域从事深入研究,通过辛勤耕耘,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这次会议的举办是我国美学界值得庆贺的大事,亦将有助于我国美学研究和美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会议围绕彭立勋美学研究的特色与学术成就、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创造性转化、中西美学融合与当代审美体验、城市人文精神与深圳文化创新发展四个方面进行研讨。会议高度评价了彭立勋先生在美学研究、深圳市社科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上的贡献,认为《彭立勋美学文集》的出版是中国美学界的一件大事。会议认为,在美学研究中,彭立勋先生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美学思想,既注意借鉴西方优秀的美学成果,又批判西方美学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表现出中国美学学者的自主创造精神。他以人们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作为核心,将理论思辨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紧密联系艺术创造、审美欣赏、审美教育实际,形成了自己美学研究的鲜明特色;彭立勋先生倡导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推动了审美经验研究的理论创新和体系创新;在参与深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彭立勋先生对深圳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起到了奠基和引领作用,对深圳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彭立勋美学文集》汇集了彭立勋先生40多年来的美学研究成果,展示了他在推动美学研究的时代化和中国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与贡献。本次研讨会由市宣传文化基金提供支持。

800x1067_6370baa731d62.jpg

800x714_6370baa7c298f.jpg

“对深圳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起了奠基和引领作用”

吴定海介绍,彭立勋先生上世纪80代末来到深圳参加筹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担任深圳市社科联首届主席和深圳市社科院首任院长,对深圳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起了奠基和引领作用。他在主持深圳市社科院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把研究现实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紧密联系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推动社科院和社科理论界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他一以贯之地推动深圳文化创新发展,开拓了与深圳文化实践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视野。他在深圳提出建设文化立市战略之初,便发起並主编系列《深圳文化蓝皮书》,并以此为平台,集中全市文化研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每年汇集研判性总报告、研究论文和调研报告,以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探讨实现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吴定海表示,彭立勋先生倡导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推动审美经验研究的理论创新和体系创新。他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便出版了美感心理研究著作,是新时期我国审美心理学研究领域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论、多学科理论及方法,运用社会历史观点和方法研究审美经验问题,转变审美经验研究的思维方式。

吴定海认为,彭立勋倡议中西美学在融合、互补中进行观点和理论的创新。他运用宏观视野和综合方法对西方美学研究理论范式进行概括和辨析;以范式和转型作为重点,把握美学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时代特色,不仅研究西方美学思想发展,而且也研究中国审美学思想和特征,为中西美学融合互鉴提供学术支撑。同时他致力于阐释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6051668331674_.pic_hd.jpg

到了深圳来开始建构一种“深圳学”,

努力建构一个城市自己的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教授赵剑英表示,彭立勋先生是我国美学研究的大家,是我国审美研究领域的重要奠基人,其撰写的《审美经验论》是我国审美研究的开拓之作,影响很大,完善了我国美学学科研究框架。此外,彭先生对于文艺美学与环境美学的研究成就也很大,对新世纪我国美学研究方向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彭先生作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的首创人之一,彭先生对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臣,为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贡献了很多智慧。《彭立勋美学文集》汇集了彭先生美学思想的精华,不仅是其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示。而且,这套文集还见证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中国美学发展历程,因此,“文集”的出版对于当今构建当代中国美学,推动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表示,彭立勋教授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较早期引进的专家学者,和胡经之先生、王子武先生、滕文金先生等共同构成深圳人文学术和文化艺术早期的奠基者。李凤亮认为,彭立勋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美学家,他所开辟的一些研究领域是有首创性的。其美学研究所呈现的比较视野、现代意识、批判精神,对今天我们坚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都特别有启发。可以说,彭立勋先生的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建构,对于我们今天加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均有支撑。

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尹昌龙表示,彭教授本来是研究美学的,到了深圳来开始建构一种“深圳学”,我觉得深圳怎么去说这个城市,怎么去研究这个城市,实际上我们需要建构深圳自己的话语体系,像彭授一开始他们所做的,就是努力建构一个城市自己的话语体系。

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发展办公室主任韩望喜认为,彭立勋教授写的书体现了中国美学特别讲究的意境,意境其实就是心,你有这个心才有这个意境,没有这个心就没有这个意境。中华文明是以至善为中心的,显示出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刚健而敦厚的精神气质,对于理解中华文化价值观和处世方式,理解其在世界文化圈的独特地位都有重要意义。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原院长,教授认为,彭立勋老师四卷美学文集的出版,是深圳社科界的一件盛事,为深圳创建自己的学术文化,为开辟中华美学研究的新境界增添了一块厚重的基石,这是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美学研究的精华,集中展示了一代杰出学者的理想追求和人生境界。

作为彭立勋教授的学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表示,“从我既往的经历来看,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深深地带上了彭老师的印记,关键的这几步都是受彭老师的影响。我个人作为学生的观感,我觉得彭老师有几个特点,正直,自律、勤奋、勤勉,这个是我由衷的感受。深圳相对来讲比较功利的城市,很多的学者来到深圳以后肯定想着买房、炒房、炒股,开始跟经济挂钩了。我觉得彭老师始终在这个城市里保持着一种学者的气质和知识分子的操守。”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编辑:戴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